2015年5月6日

《心活誌》2015年5月稿:湍流籠罩 伊朗依然吸引



湍流籠罩 伊朗依然吸引

已經是第三次,三次出入德黑蘭都遇上氣流。這個地方,好像總給各種的湍流籠罩著。伊朗最近又在國際新聞中出現了,可幸的是,那不是什麼壞事情。制裁、武器、核問題等等的字眼,經常在媒體上反覆提醒伊朗是個不宜旅遊的國家。然而,曾經到過當地旅遊的朋友卻一個個跟我說伊朗是如何精采、人民如何友善。身邊的資深旅人太多,太多的故事,令我對這個地方的觀感不怎麼神秘,再在網上做一點功課,發覺城市之間的交通也是非常便捷,於是,在沒有訂住宿沒有訂車票的情況下就出發了。

這個年代,互聯網令世界變得更小,真正的天涯若比鄰。旅遊,動一動手指,隨時隨地都能進行;景點,無論是晴天雨天、春夏秋冬,任何景緻,都能在手機屏幕中拉近距離。真實與虛擬,只是一張機票的距離。

今次的伊朗之行,我放棄了人家說的「必遊景點」阿契美尼德帝國古都遺址 -- 波斯波里斯(Persepolis)和伊朗詩人之鄉色拉子(Shiraz),不去懷古誦詩,換來行程上更大的彈性。出發前跟自己承諾,這趟旅程不為走景點,要看的是「人」的風景,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比懷古更真實。

短短一星期的旅程結束了,航機在德黑蘭的上空再遇點點顛簸,腦中回憶起在第一晚夜火車上的一位先生跟我談宗教,還有深夜四點一起乘的士,臨下車時留下聯絡給我的另一位先生,還有那位在伊斯法罕的回流女碩士生,還有很多很多。每個旅人都有不同的故事,都是呼喚你真實地體會一個地方的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