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半年,懂得在forum上download 免費音樂,不算是一件好事。
記得中學的時候,當自己有興趣聽某張唱片,而自己又沒有買的時候,總會向朋友打探,再借回來欣賞。唱片,是一件聯誼的工具。
交換CD,是我中學時候一個重要的活動。但CD卻是學校中的「違禁品」,即是與香煙、漫畫等等同類,老師見到要沒收的類別。中四的時候,我借了胡同學的一隻林憶蓮CD被「暫時性沒收了」,要到學期尾才能從訓導主任手上取回。
以前沙田市中心有好幾家唱片店,好運中心有一家賣二手及新碟的,成為我和幾個好朋友放學後必到的地方,也和舖頭老細稔熟,哪個歌手何時出碟,他會先告訴我們,買碟又會主動平一點。後來,市道不好,沙田的舖頭沒有做下去。多年後,我在旺角街頭碰到老細,原來他現在在旺角皆旺商場賣「古董唱片」,不賣新碟了。
高中時期,我們通常會專程走到信和中心買碟,且要間間格價,有否附送海報,不是最喜愛的歌手,我寧願「平兩蚊」都不要海報!也會到地庫的二手碟舖頭迫一迫,往往我都能把帶來的銀彈用完!
中五等放榜的一個夏天是我買得最多CD和看得最多電影的一個時期。暑期工令我第一次感受到錢有幾重要,手裡拿著古巨基的《歡樂今宵》,會令我想起尖沙咀HMV晚上11點多差不多關門的冷靜,時而勢易,HMV現在也只是一家oversize的Wide & Sight。
CD是一個歌手的紀錄,也是我人生片段的紀錄。拿著一手的CD,每個成長的片段湧現,要好好的把「回憶們」妥善放好,去年我用了千多元做了一個CD櫃,但仍然容不下我幾百張的CD, 看來要到我搬出來的一日,才能把他們好好安置。
最近有兩張新碟,謝安琪的《Yelling》和陳奕迅的《H3M》,直覺有「要買他們的責任」。心中打量再打量 ... ... 謝安琪,上一張碟是走向大眾的試金石,商業上成功了,但我不buy,我擁有的,都只是mp3。手上拿著她的舊EP,懷念著當時的驚為天人的音樂與聲音,所以最後我在fourm上download了。
陳奕迅,他開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意結了。他的唱片,我不是每隻都買,因為以前,樂迷選擇多,他又不是我最愛的歌手,所以不是好聽,我都不會買的。新碟《H3M》好似幾好聽,所以我想支持。碟名《H3M》中間的3是3次方 (cube),即是"H cube M",是繼Mariah Carey的《E=MC2》(E MC square) 的麻煩碟名,你叫人如何打呢??
其實這半年來,有好多隻碟都因為從forum download了而沒有買。音樂,不應是免費的。太易得到,大家就會不珍惜了。太易傳播,也未必是一件好事:手機內的mp3,藍芽往來,跟檔案主人可以不相往還,但以前為了一隻日版日文碟,你可能要千里迢迢跟朋友見個面,世界曾是那麼大。
慶幸自己曾生活在唱片業鼎盛的時期!
2009年3月31日
2009年3月12日
香港
「香港」,就是「香港」,就是這個標題。
我由小到大,都活在一個沒甚歸屬感的環境之下:小學,要拆了,老師一一不見了,我都沒表現得特 別不捨,我們一班舊生不是常常聯絡的一群,對於「沙 角小學」,有的是一段段模糊又簡單的回憶;中學,本應是可以好好培養歸屬感的階段,可能係學校的政策問題,我們都有跟學校有一種疏離的感覺,慶幸的是,這 班中學時代的同學,每個都是我的好朋友;大學,可能我入讀的不是名牌,每個進來的人都好像要匆匆回去似的,縱然我已是學系系會的幹事,不過我們幹的事,都 無助於增加大家的歸屬感。
可是,「香港」,就是屬於我,屬於我們的。
到過不少的地方,我仍然係屬於香港的!我愛捷克,我愛 歐洲,我愛旅遊,但最愛的都是香港。外國人問我是哪裡人,我一定回答是「香港,我是香港 人!」我討厭別人當我是日本人,不喜歡說我是從「中國」來的 (我知這思想係政治不正確的!),我會更正他們 "Nop, I am from HK!" "HK is different from China, mainland China."
到外地旅遊,常見到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穿著有自己國家代表的衣飾,例如加拿大人好多時都在他們的backpack上有楓葉旗,其實我並不覺老套,我很喜歡呢!
香港人的做事效率、轉數、自信、自強不息、勤奮係其他地方難以找到的特質。香港人對於未來總有一種迷失,明天是否一樣好,我們總沒有一個好明確的方向,這一種的心態,也是香港人的特質。
我沒有身份危機,因為我由始至終都是香港人。
我由小到大,都活在一個沒甚歸屬感的環境之下:小學,要拆了,老師一一不見了,我都沒表現得特 別不捨,我們一班舊生不是常常聯絡的一群,對於「沙 角小學」,有的是一段段模糊又簡單的回憶;中學,本應是可以好好培養歸屬感的階段,可能係學校的政策問題,我們都有跟學校有一種疏離的感覺,慶幸的是,這 班中學時代的同學,每個都是我的好朋友;大學,可能我入讀的不是名牌,每個進來的人都好像要匆匆回去似的,縱然我已是學系系會的幹事,不過我們幹的事,都 無助於增加大家的歸屬感。
可是,「香港」,就是屬於我,屬於我們的。
到過不少的地方,我仍然係屬於香港的!我愛捷克,我愛 歐洲,我愛旅遊,但最愛的都是香港。外國人問我是哪裡人,我一定回答是「香港,我是香港 人!」我討厭別人當我是日本人,不喜歡說我是從「中國」來的 (我知這思想係政治不正確的!),我會更正他們 "Nop, I am from HK!" "HK is different from China, mainland China."
到外地旅遊,常見到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穿著有自己國家代表的衣飾,例如加拿大人好多時都在他們的backpack上有楓葉旗,其實我並不覺老套,我很喜歡呢!
香港人的做事效率、轉數、自信、自強不息、勤奮係其他地方難以找到的特質。香港人對於未來總有一種迷失,明天是否一樣好,我們總沒有一個好明確的方向,這一種的心態,也是香港人的特質。
我沒有身份危機,因為我由始至終都是香港人。
2009年3月11日
Blogger
- 這篇是Blogger 的第一篇Blog
- 我視Blog為我的文集,不算什麼網誌
- 我不是第一次寫Blog,之前放在 Yahoo
- 在Yahoo已儲了13個subscribers, 不錯!
- 試試"一雞兩味",或來一個"一題兩文"
- "Blogger"這個平台,我是常接觸的,介面幾好用、幾快
- 我愛看的blog, 都來自"Blogger", 想跟風!
- 我不是要做什麼專業Blogger,我沒那種心機和精神
- 我見過一些專業blogger, 感覺是 ... 需要這樣的透明度嗎?
- Blog 只是一個給我紀錄生活、儲起我的文章的一個地方
- 我視Blog為我的文集,不算什麼網誌
- 我不是第一次寫Blog,之前放在 Yahoo
- 在Yahoo已儲了13個subscribers, 不錯!
- 試試"一雞兩味",或來一個"一題兩文"
- "Blogger"這個平台,我是常接觸的,介面幾好用、幾快
- 我愛看的blog, 都來自"Blogger", 想跟風!
- 我不是要做什麼專業Blogger,我沒那種心機和精神
- 我見過一些專業blogger, 感覺是 ... 需要這樣的透明度嗎?
- Blog 只是一個給我紀錄生活、儲起我的文章的一個地方
2009年3月8日
回覆
到現在,我仍然可以自信說我小時候是有點才情的,留連於老師當時的讚賞,已感到足夠了。記得中五時,中文老師說喜歡我的文章中有種成熟的味道;我們都說愛用筆紙寫字,我現在都一樣。當魔法減滅後,現在是一個得普通報酬、中下生活的庸俗肉身,離中五已有十年有多的時間了,時而勢易,往時寫的東西不會有什麼發報渠道,現在縱然中文打字速度慢,我也會用盡量在網上發報。
偶然也會拿起紙筆,因為寫在紙上的文稿會給我一種滿足的感覺,滿滿的一頁,有時斑斑花花,有時條理清晰,看似是九龍皇帝墨寶之外的藝術品。寫東西是一種雅興,我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此感覺,05年的一次大旅行,途上的車船,令我有機會把經歷和感覺沉澱,終於在完成旅程的兩年後把遊記寫好,洋洋十萬字,蛇頭虎尾,有點不平衡。把遊記上載到了我的個人網頁及blog後, 得到很多讀者的回應,著實鼓舞。幾年來每一個回應我都會用心回覆,又開始寫其他我喜愛的東西,好像是電影、音樂、生活等等,這一篇就特別想寫寫我讀blog的看法。
早前有一位看過我blog的人回應,是一位會用書面語的人,寫得有點感性有點文雅,滿有意思的,特別是對<浮生路>一篇的回應。<浮生路>令我想了很多,用了一晚時間,把腦裡頭的思緒整理好了,寫了短短的觀後感。後來有人回應了我這篇,說他也有著差不多的觀感。
不知道大家讀到一些blog文,發覺blogger的思路跟自己好像在另一端接通了後,會不會也對這blogger產生好奇呢? Blog海內存知已,我信的!我相信到一個地步是這人會是另一個自己。我試過讀過一個身在中東的香港記者blogger, 他的世界觀很大,見過不少世面,知識廣博,文章有觀點;然而在他的自我介紹中竟然發現有些像出自我以前寫過的東西似的,跟著又再發現我和他是同年同月、也是同姓的人,於是有種「尋找散失了的孖生兄弟」的心態,寫了個回覆。跟著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女朋友,發覺這個「失散了的兄弟」是女朋友的朋友的大學同學,天涯若比鄰!
我寫過王貽興,說在書局裡打書釘時看了他的遊記散文<有關旅行>中的一兩篇,發覺思路有點相似,之後再找找他的個人資料,原來我和他的同年出世的,一個年頭一個年尾。我常覺得他這類的文人是「傷春悲秋,無病呻吟」居多,也許,我也有他當中的悲觀特質。近期,聽了他一個訪問 ... 大家的初戀都是如此這般。因為一個訪問,我有興趣再找找他的「有關旅行」。
朋友,如果你讀過了我的文章後,覺得有種「叮」一聲的感覺,寫個回覆,一起尋找另一個自己。
PS: Thanks HungCat for inspiring me.
偶然也會拿起紙筆,因為寫在紙上的文稿會給我一種滿足的感覺,滿滿的一頁,有時斑斑花花,有時條理清晰,看似是九龍皇帝墨寶之外的藝術品。寫東西是一種雅興,我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此感覺,05年的一次大旅行,途上的車船,令我有機會把經歷和感覺沉澱,終於在完成旅程的兩年後把遊記寫好,洋洋十萬字,蛇頭虎尾,有點不平衡。把遊記上載到了我的個人網頁及blog後, 得到很多讀者的回應,著實鼓舞。幾年來每一個回應我都會用心回覆,又開始寫其他我喜愛的東西,好像是電影、音樂、生活等等,這一篇就特別想寫寫我讀blog的看法。
早前有一位看過我blog的人回應,是一位會用書面語的人,寫得有點感性有點文雅,滿有意思的,特別是對<浮生路>一篇的回應。<浮生路>令我想了很多,用了一晚時間,把腦裡頭的思緒整理好了,寫了短短的觀後感。後來有人回應了我這篇,說他也有著差不多的觀感。
不知道大家讀到一些blog文,發覺blogger的思路跟自己好像在另一端接通了後,會不會也對這blogger產生好奇呢? Blog海內存知已,我信的!我相信到一個地步是這人會是另一個自己。我試過讀過一個身在中東的香港記者blogger, 他的世界觀很大,見過不少世面,知識廣博,文章有觀點;然而在他的自我介紹中竟然發現有些像出自我以前寫過的東西似的,跟著又再發現我和他是同年同月、也是同姓的人,於是有種「尋找散失了的孖生兄弟」的心態,寫了個回覆。跟著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女朋友,發覺這個「失散了的兄弟」是女朋友的朋友的大學同學,天涯若比鄰!
我寫過王貽興,說在書局裡打書釘時看了他的遊記散文<有關旅行>中的一兩篇,發覺思路有點相似,之後再找找他的個人資料,原來我和他的同年出世的,一個年頭一個年尾。我常覺得他這類的文人是「傷春悲秋,無病呻吟」居多,也許,我也有他當中的悲觀特質。近期,聽了他一個訪問 ... 大家的初戀都是如此這般。因為一個訪問,我有興趣再找找他的「有關旅行」。
朋友,如果你讀過了我的文章後,覺得有種「叮」一聲的感覺,寫個回覆,一起尋找另一個自己。
PS: Thanks HungCat for inspiring me.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