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意叨任何人的光。
昨天經過商務,看見王貽興的書<關於旅行>,是一本散文的結集,拿上手看了幾個短章,覺得我們的邏輯有點相似。無意吹噓什麼,甚至有幾篇的觀點心態就像我之前寫過發生過一樣。對於這種感覺,是否就係讀者和作者中間的一種化學作用? 同類型的書我之前讀過蔡瀾、林一峰和一些台灣的作者,也「嘗試」讀 Bill Bryson , <關於旅行>就係有一種connection的感覺,起初會覺得跟林一峰的想法相近,但讀了<隨身聽‧隨心唱>便覺得不外如是,尤其是文筆方面。
未想讀王貽興未被捧之前的作品,所以有種疑問,一個廿來歲的小子,究竟有什麼本事可以寫出文學得獎作品呢? 你知啦,通常此類的得獎者不是七老八十,就是有身世奇特,否則好難夠閱歷和經驗去寫。會不會只是字裡行間比我們多用幾個艱深的字詞? 多用幾個有諷刺意味的借喻?? 還是,評審的準則不同?? 又還是 ... ... 大家都認為他的外形不像作家,所以特別好奇或懷疑。不過,我暫無意探明拜讀,因我興趣只是在書店打書釘和買書,看書?? 我家中還有一大堆未看的。
<關於旅行>是一本散文集。獨行旅行寫散文,靈感特別多,偶遇到的人或事,不需長篇大論,短短數百一千字就能紀錄在案。一個人塞著雙耳,伴隨耳邊有一些香港帶來的流行曲,也會是當地的一些音樂。平時聽的歌,到了外遊時會有另一種的體會;換個畫面,到了回到一向生活的地方,重聽那些歌,當時浪盪的情景又歷歷在目。<關於旅行>最後一篇,講旅行回港的後遺,我非常同意!
王貽興的blog:
http://www.openbooknet.com/blogs/yihing/
http://hk.myblog.yahoo.com/ong_n_ong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