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因釣魚台事件,中日關係緊張,兩國人民在其國土上對方的領事館互擲石頭、訊號彈,火花四濺。
大陸政府對日外交軟弱,內政彊化,我不明白一個主權有爭議的地方,為何只有日方捉拿「偷渡客」,主權誰屬,顯而易見;大陸又沒有派海軍、水警註紮,明顯是放棄了抗爭、放棄了保衛國土。到真的有人闖入該地,被人扣查,又理直氣壯地說該地乃是大陸固有屬地,究竟是怎麼樣的心理??
好了,還是交予自由經濟作決定吧!
你們大日本帝國,60-70年代經濟侵略中國及全世界,今日中國大陸人民素質雖仍低劣,但卻掌管了世界的出口及荷包。旅遊腦筋發達的小弟,一開始就已經表示應該全面叫停中國居民旅遊日本的安排。眼見香港的哈日族回報,東京的秋葉源及各旅遊點的廁所,均貼出用簡體字的「指示」,「教導」如何使用廁所。香港雖早被同化,眼見日本正被同化之時,所遭受的心理創傷,我心涼了一截!前幾天,終於聽聞有內地的公司取消了旅日的安排。東京,你的簡體字告示可以暫時收起來,短暫維持你們大日本的尊嚴了。
到昨天又聽聞香港上市的內地資源公司中國稀土(00769)限制稀土出口到日本,令日本多種高端科技生產受影響。這是中國稀土公司的決定,還是中國商務部的決定,大家心中各有答案。小弟的公司正正跟稀土工業有關,眼見稀土價格受內地種種「國情」因素操控,成本價格年年攀升,今年的升幅及密度,都是我幾年在此公司工作裡頭最大和最密的。通常我們都會在年初時收到供應商的加價通知,但今年,我們和供應商談價錢時,也覺得甚為困難,因為連處於上游的他們也覺得供應緊張,價格也難以穩定。我想 ... 既然內地對稀土的生產需求也這麼大,為什麼不可以「稀土」作為還擊的武器呢? 看官們,請注意,我是用「還擊」一詞。
小知識:什麼是「稀土」?
「稀土」,英文Rare Earth,其實不是「土」,而是一些稀有金屬。對我而言,接觸得最多的是Rare Earth Magnets,稀土磁,包括neodynium, SmCo等等;前者是一種相當「普遍」的「稀」土磁性材料。
<-- 就是這麼普遍!我隨手在公司拿來影的!
2010年9月29日
2010年9月28日
2010年9月26日
日一七一 (Day 171)
沒有比較過十幾間的設計公司,因為設計公司都唔可信,所以我抱住非常懷疑的態度再三造訪其中一間比較有信心的。對於該間公司,我當然有做 research,評語好壞參半,評語多半是批評度錯尺、度幾次都錯等等的問題;不過,我又發現有人讚「該位designer」係「真正的designer,並非sales扮designer」、「設計實用美觀兼顧」等。我也覺得該位designer(現階段)幾好,他給予我很多idea,又ban我idea,我buy你!
不敢抱太大期望,但價錢卻不便宜,完全超出我預算,之後落實了設計,我相信更加貴。我不知道這個決定是否正確。
完全迷網的決定了Go! 單是deposit已經是30%=$17040 (我知很多都只是under$3000已有圖出 ...)
2010年9月26日
不敢抱太大期望,但價錢卻不便宜,完全超出我預算,之後落實了設計,我相信更加貴。我不知道這個決定是否正確。
完全迷網的決定了Go! 單是deposit已經是30%=$17040 (我知很多都只是under$3000已有圖出 ...)
2010年9月26日
2010年9月17日
祝你有對「好雙乳」
每個人都希望有對「好雙乳」,對女性而言,它是與生俱來的祝福。可惜在過去10年,本港女性患乳癌的人數連年上升,這雙乳,正正威脅著你身邊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。
近日ITA會友Tomtong身體力行推動一項由香港乳癌基金會(HKBCF)主辦,第6屆步行籌款活動「乳‧健康大步走步行」,目的就是想藉是次活動提高社會對乳癌的認識。Tomtong其實在Facebook及ITA討論區已有post介紹,她也特意來電想我也出一分力。
我們一班愛旅遊的人,除此之外,就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會令我們大力推廣。她問我是否覺得尷尬,所以沒有在網上回應? 當然不是啦!只是我還未有詳細看看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、主席蔡梁婉薇女士和Tomtong的一些真人真事的分享而已。屬於身體的一部分,它患了病,威脅到生命,何尷尬之有??
及早發現,及早醫治,是對每種疾病最正確的態度。以乳癌為例,定期進行自我檢查乳房,就是最容易踏出的第一步。定期的身體檢查和乳房X光造影檢查,也能揭示乳房潛藏的危機,盡早得到預警。經濟能力不足,不應成為保障個人健康的障礙。因此,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乳房造影檢查資助計劃,資助低收入婦女免費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服務。這種有意義的服務,是值得你們的支持的。
將於10月3日舉行的「乳‧健康大步走步行」得到很多會友支持,你可以身體力行,踏出關注一步,也可出錢支持,或者穿上粉紅色的服飾,宣揚關注乳癌訊息,讓身邊的人得到健康的祝福。
「乳‧健康大步走步行」步行籌款活動官網:http://www.hkbcf.org/pinkwalk
2010年9月20日截止報名
會友 Tomtong的post,包括她真人真事的故事、HKBCF主席及創會人之言:http://www.itahk.net/new/forum/viewthread.php?tid=12473&
近日ITA會友Tomtong身體力行推動一項由香港乳癌基金會(HKBCF)主辦,第6屆步行籌款活動「乳‧健康大步走步行」,目的就是想藉是次活動提高社會對乳癌的認識。Tomtong其實在Facebook及ITA討論區已有post介紹,她也特意來電想我也出一分力。
我們一班愛旅遊的人,除此之外,就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會令我們大力推廣。她問我是否覺得尷尬,所以沒有在網上回應? 當然不是啦!只是我還未有詳細看看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、主席蔡梁婉薇女士和Tomtong的一些真人真事的分享而已。屬於身體的一部分,它患了病,威脅到生命,何尷尬之有??
及早發現,及早醫治,是對每種疾病最正確的態度。以乳癌為例,定期進行自我檢查乳房,就是最容易踏出的第一步。定期的身體檢查和乳房X光造影檢查,也能揭示乳房潛藏的危機,盡早得到預警。經濟能力不足,不應成為保障個人健康的障礙。因此,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乳房造影檢查資助計劃,資助低收入婦女免費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服務。這種有意義的服務,是值得你們的支持的。
將於10月3日舉行的「乳‧健康大步走步行」得到很多會友支持,你可以身體力行,踏出關注一步,也可出錢支持,或者穿上粉紅色的服飾,宣揚關注乳癌訊息,讓身邊的人得到健康的祝福。
「乳‧健康大步走步行」步行籌款活動官網:http://www.hkbcf.org/pinkwalk
2010年9月20日截止報名
會友 Tomtong的post,包括她真人真事的故事、HKBCF主席及創會人之言:http://www.itahk.net/new/forum/viewthread.php?tid=12473&
2010年9月16日
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
Lolita @1997
最近有舞台劇以此為藍本,中文名一樣是《一樹梨花壓海棠》,英文名則是"Lolita is Mine",再挑起我對這個故事的興趣。
Lolita 是我第一部入戲院看的三級片,講的當然是1997年版本。當時剛過了18歲生日,於是就一個人去「慶祝」。這部戲令我有很大的感受,所以一直以來想起此片,都有種打從心底裡的遐邇。97年Adrian Lyne導演的,就是我第一次接觸的版本,當時宣傳做得不錯,以美國禁片作招徠,電視、報紙都有廣告的。
片中所表現的絕望,印象最深,那種自知沒人能救,但卻愈陷愈深的感覺,Jeremy Irons表現得相當出色。我也十分喜歡飾演Lolita的新演員Dominique Swain,她很切合角色,由內至外,完全是Lolita的人辦。看97年版本時,到了中段已經感受到她的張力和給男主角的壓力。
看了1962年Stanley Kubrick的版本,表現最好的,竟然是新版本中不太起眼的Quilty一角。看過新版,再看舊版,可對Quilty一角更為了解。(後來我看wikipedia,說原著小說Quilty一角其實著墨很少,就如97年版一樣)
同樣的故事 (他們大致上也忠於原著),因為不同的導和演,得出不同的氣氛,你問我較喜歡哪個版本? 我會選97年版。劇情方面,97年版會比較忠於原著,而氣氛則62年的較接近,因為原著的調子是偏向黑色幽默的,而97年版本則是深沉。62年的版本,原著俄羅斯作者Vladimir Nabokov也是擔任編劇一職,在影片開頭就有大大隻字credit了。
舞台劇的宣傳,我也有留意,但見到飾演男主角Prof. Humbert Humbert的是歐錦棠時,我就 ... 無興趣。同樣,你要我比較兩個電影版,我也是十分喜愛Jeremy Irons在新版的造型:一派英氣十足、又有書卷味的中年漢,是一眾中女的白馬王子啊 (可惜他只愛細路女 ...),我可以完全投入其中 (!!)。另一邊廂,飾演「舊版」Humbert 的James,沒型沒格,還有點傻頭傻腦,實難叫人投入(Be noted that James Maso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actors of the time!)。至於最重要的角色Lolita,新版也好太多了,不說不知,原著小說寫的是12歲,電影版本描寫的是14歲,而演員演出時的真實年齡竟然是 ... 97年的Dominique是17歲,62年的Sue才14歲!驚人的是,那個14歲的Sue看起來比17歲的Dominique成熟多了,還以為當時因為電檢及道德壓力而邀請一位20歲的女演員來演!
鍾情97年的Lolita,正在找美版DVD珍藏!
Lolita @1962
最近有舞台劇以此為藍本,中文名一樣是《一樹梨花壓海棠》,英文名則是"Lolita is Mine",再挑起我對這個故事的興趣。
Lolita 是我第一部入戲院看的三級片,講的當然是1997年版本。當時剛過了18歲生日,於是就一個人去「慶祝」。這部戲令我有很大的感受,所以一直以來想起此片,都有種打從心底裡的遐邇。97年Adrian Lyne導演的,就是我第一次接觸的版本,當時宣傳做得不錯,以美國禁片作招徠,電視、報紙都有廣告的。
片中所表現的絕望,印象最深,那種自知沒人能救,但卻愈陷愈深的感覺,Jeremy Irons表現得相當出色。我也十分喜歡飾演Lolita的新演員Dominique Swain,她很切合角色,由內至外,完全是Lolita的人辦。看97年版本時,到了中段已經感受到她的張力和給男主角的壓力。
看了1962年Stanley Kubrick的版本,表現最好的,竟然是新版本中不太起眼的Quilty一角。看過新版,再看舊版,可對Quilty一角更為了解。(後來我看wikipedia,說原著小說Quilty一角其實著墨很少,就如97年版一樣)
同樣的故事 (他們大致上也忠於原著),因為不同的導和演,得出不同的氣氛,你問我較喜歡哪個版本? 我會選97年版。劇情方面,97年版會比較忠於原著,而氣氛則62年的較接近,因為原著的調子是偏向黑色幽默的,而97年版本則是深沉。62年的版本,原著俄羅斯作者Vladimir Nabokov也是擔任編劇一職,在影片開頭就有大大隻字credit了。
舞台劇的宣傳,我也有留意,但見到飾演男主角Prof. Humbert Humbert的是歐錦棠時,我就 ... 無興趣。同樣,你要我比較兩個電影版,我也是十分喜愛Jeremy Irons在新版的造型:一派英氣十足、又有書卷味的中年漢,是一眾中女的白馬王子啊 (可惜他只愛細路女 ...),我可以完全投入其中 (!!)。另一邊廂,飾演「舊版」Humbert 的James,沒型沒格,還有點傻頭傻腦,實難叫人投入(Be noted that James Maso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actors of the time!)。至於最重要的角色Lolita,新版也好太多了,不說不知,原著小說寫的是12歲,電影版本描寫的是14歲,而演員演出時的真實年齡竟然是 ... 97年的Dominique是17歲,62年的Sue才14歲!驚人的是,那個14歲的Sue看起來比17歲的Dominique成熟多了,還以為當時因為電檢及道德壓力而邀請一位20歲的女演員來演!
鍾情97年的Lolita,正在找美版DVD珍藏!
Lolita @1962
2010年9月6日
一個星期都係三級片 ...
成個星期都係睇三級片 .... 所以明天會係《骨肉同謀》,遲一點再睇《心魔》... 哈哈哈!
《飢渴誘罪》:由最初的《愛的肢解》《八月照相館》《生死諜變》開始,對韓片就有很好的印象,那種近乎變態的「置之死地而後生」的反省,是電影語言中最令我感到折服的地方,於是我愛看電影。《飢》片也一樣,不過我愛其宗教的題旨,多於吸血疆屍的外衣。疆屍片就如一種限制多多的遊戲,來自西方的吸血疆屍片都沒有找到新方向,發展到東方人拍,萬變不離其宗;所以,我選擇愛朴導演寫的宗教意味,可以在疆屍身上再多點發揮。電影節奏奇怪,去到男女主角都變成吸血疆屍時,才覺得返回正軌。此片不算成功,我覺得朴導演是一心想拍一部疆屍片而已。
《親切的金子》:對!我時序是完全翻轉了,我還未看《原罪犯》和《復仇》的。此片,好看啊!很荒誕的表達方式,現在看來,我以為自己正在看Lady Gaga新MV,題旨比《飢渴誘罪》瓣數好似少一點,所以也能在2小時的框架裡有較好的發揮。獄中金子的所為,屬意料之內;意外的,也是金子「意外」找到復仇對象的手機。究竟復仇用的手段可以有幾狠毒?復仇後又是否心如白雪、如澄鏡? 所謂的「贖罪」到底又是什麼意義??
由頭帶到尾的李英愛,也很好戲,估不到她處理荒誕與正劇,在演出的節奏都能準繩拿捏,其實不用花紙 (服飾和化妝),她也能演出層次。
《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, Stanley Kubrick》:不知算不算三級片,因為這個版本是1962年的,足有48年,當時應沒有三級制!意識之大膽,實令當時的人咋舌。這,也是我敬仰Kubrick的原因。他什麼題材都能駕馭,低產量,但每部也是經典。這部《Lolita》,處理頗近原著 (註:我沒有看過原著,但看了該書的闡釋及plot summary) ,黑色幽默的節奏,慢慢將劇情推向悲局。時代不同,處理曖昧場面更為含蓄,這也可能是Kubrick的一大考慮。到了1997年的版本,Humbert那種絕望和暴烈,Lo那種小妖精的嫵媚,更是將Kubrick版本中的情緒進一步提升。我很少看黑白片,但此部長達2個半小時的電影卻沒有悶場。
《飢渴誘罪》:由最初的《愛的肢解》《八月照相館》《生死諜變》開始,對韓片就有很好的印象,那種近乎變態的「置之死地而後生」的反省,是電影語言中最令我感到折服的地方,於是我愛看電影。《飢》片也一樣,不過我愛其宗教的題旨,多於吸血疆屍的外衣。疆屍片就如一種限制多多的遊戲,來自西方的吸血疆屍片都沒有找到新方向,發展到東方人拍,萬變不離其宗;所以,我選擇愛朴導演寫的宗教意味,可以在疆屍身上再多點發揮。電影節奏奇怪,去到男女主角都變成吸血疆屍時,才覺得返回正軌。此片不算成功,我覺得朴導演是一心想拍一部疆屍片而已。
《親切的金子》:對!我時序是完全翻轉了,我還未看《原罪犯》和《復仇》的。此片,好看啊!很荒誕的表達方式,現在看來,我以為自己正在看Lady Gaga新MV,題旨比《飢渴誘罪》瓣數好似少一點,所以也能在2小時的框架裡有較好的發揮。獄中金子的所為,屬意料之內;意外的,也是金子「意外」找到復仇對象的手機。究竟復仇用的手段可以有幾狠毒?復仇後又是否心如白雪、如澄鏡? 所謂的「贖罪」到底又是什麼意義??
由頭帶到尾的李英愛,也很好戲,估不到她處理荒誕與正劇,在演出的節奏都能準繩拿捏,其實不用花紙 (服飾和化妝),她也能演出層次。
《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, Stanley Kubrick》:不知算不算三級片,因為這個版本是1962年的,足有48年,當時應沒有三級制!意識之大膽,實令當時的人咋舌。這,也是我敬仰Kubrick的原因。他什麼題材都能駕馭,低產量,但每部也是經典。這部《Lolita》,處理頗近原著 (註:我沒有看過原著,但看了該書的闡釋及plot summary) ,黑色幽默的節奏,慢慢將劇情推向悲局。時代不同,處理曖昧場面更為含蓄,這也可能是Kubrick的一大考慮。到了1997年的版本,Humbert那種絕望和暴烈,Lo那種小妖精的嫵媚,更是將Kubrick版本中的情緒進一步提升。我很少看黑白片,但此部長達2個半小時的電影卻沒有悶場。
2010年9月3日
吳哥窟:愛的階梯
最近看台灣的旅遊節目《冒險王》,雖然被它那種重複吵鬧、大驚小怪的表達方式弄得有點頭痛,但節目畢竟尚算有誠意,挑一些有興趣的片集來看還不錯。最近一集講吳哥遺址,看到現時那裡的狀況又不同了。
吳哥窟的建築象徵意義,最最最簡單可以理解為人間、地獄和天堂,可以按建築的高度來分辨,最高的就是天堂。我的柬埔寨旅程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,記得走到天堂時,不畏高的遊客就會手腳並用,爬差不多有成70度的樓梯登寶塔去,為的是一睹日落之景。
那條通往天堂的天梯,每級的樓梯不到15cm,上去難,下來更難。曾經有一對來自法國的夫婦,太太就在落樓梯的時候,摔了上天堂。她的丈夫後來就向當局申請,出錢在西面的一條天梯加裝金屬扶手,一方面不想悲劇重演,另一方面紀念他太太。於是,這邊的天梯就叫做「愛的階梯」。
現在為了安全和人潮管理,往寶塔的通道加了木圍欄讓遊客排隊上天堂。另外聽說最近那條「愛的階梯」都禁止攀登,要在另一邊新建的木梯回凡間。
天堂上的寶塔
延伸閱讀:
2004 柬埔寨 吳哥之旅
吳哥窟的建築象徵意義,最最最簡單可以理解為人間、地獄和天堂,可以按建築的高度來分辨,最高的就是天堂。我的柬埔寨旅程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,記得走到天堂時,不畏高的遊客就會手腳並用,爬差不多有成70度的樓梯登寶塔去,為的是一睹日落之景。
那條通往天堂的天梯,每級的樓梯不到15cm,上去難,下來更難。曾經有一對來自法國的夫婦,太太就在落樓梯的時候,摔了上天堂。她的丈夫後來就向當局申請,出錢在西面的一條天梯加裝金屬扶手,一方面不想悲劇重演,另一方面紀念他太太。於是,這邊的天梯就叫做「愛的階梯」。
現在為了安全和人潮管理,往寶塔的通道加了木圍欄讓遊客排隊上天堂。另外聽說最近那條「愛的階梯」都禁止攀登,要在另一邊新建的木梯回凡間。
天堂上的寶塔
延伸閱讀:
2004 柬埔寨 吳哥之旅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