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19日

拆掉香港



某旅遊討論區上有個新 post,轉載了另一個大型討論區的一個叫《請協助辨認舊地方 ... 香港懷舊文化》的帖。原 post 於 8 月 18 日已到 69 版了,很驚人的數字 (如果要找資料的話,真是恆河裡找沙)!

對於舊東西,尤其是舊建築,我很是著迷。旅行也愛到陳陳舊舊的地方,不說遠的,近如澳門,都會趣味盎然。又是「各有前因莫羨人」,人家現在有了什麼世界遺產的冠冕,自己又要趕住去把港式奶茶去「申遺」,這種行為我覺得有點不是味兒,畢竟我們香港人擁有的已經夠多了,不需要硬去爭什麼。

澳門成為葡國殖民地 400 多年,經濟發展落後,葡萄牙回歸前不剩分文予澳門特區,臨走前還撈一筆:「專門」採購來自葡國的石春鋪澳門的路!最後剩下來的,是一些充滿南歐特色的小建築,不宏偉,但有小趣。澳門政府就是倚仗這些「遺產」去製造真正賣錢的旅遊「遺產」了。加上賭權的開放和大陸經濟起飛,澳門便成了真正的賭城了。在那些金雕玉砌的賭場渡假村的背後,近在咫尺,就是一些有五十多年的舊建築了。走在舊港一帶,那些陳陳舊舊的廣州騎樓、舊碼頭、舊舖頭,通通都是我的心水。

別人以為因為我媽媽一家都是來自氹仔,我亦隔一兩年就會跟家人到那邊拜山掃墓,而去判定我頗熟悉澳門;「大三巴」,是大學時候,和朋友一起去的,那次才是我真正的第一次遊澳門。之後,隨著澳門的話題愈來愈多,什麼賭權、「申遺」、投資價值等,各層面的報導多了,各種的故事聽多了,慢慢覺得這個連香港島的面積也不過的彈丸之地,有很多值得發掘的東西。

說到舊,混血澳門的老豆,葡萄牙,也是一個令我有揪心的感覺。澳門,起飛了;葡萄牙,則在世界的另外一邊給嘲笑為「歐洲金豬四國 PIGS」之一 (P: Portugal, I: Italy, G: Greece, S: Spain)。「揪心」是源自那種,走到街上,滿眼都是幾百年前盛世所遺,像一個五六十歲的人,想起自己的母校、自己的初戀和一班由十多歲便認識的朋友,帶點青澀,又有點不堪回顧,那絲偶爾在人靜時才來襲的感覺。

講得有點抽象,換個角度,從旅遊的心態看吧!第一次到歐洲,不會想到葡萄牙,第二次不會,第三次都不會,第四次嘛,可能上榜了。因為頭一兩次你總想把時間用得盡一點,去得多一點,但到你真正愛上歐洲這片地時,才發現葡萄牙有著那種歐洲的節奏和閒適。而讓你戚戚然的是,每次到澳門看見那些修飾得有點不自然的建築,就好想找機會飛到葡萄牙,親身感受一下。葡萄牙,我還未登門造訪,現在只是紙上談情。想在城市中找點舊回憶,除了澳門和葡萄牙,斷估都不會輪到香港。

香港小,能容納舊建築的心胸更小。喜歡「行街」,是因為在路上才可以親身感受「街」所帶給人的生活感,例如由我公司出發,走到長沙灣、深水埗、青山道、長沙灣道,還有兩邊的小街,你除可以找到 One New York, One Madison 等等的 "pseudo luxury apartment"外,也可以在他們附近找到一些超過四五十年的舊樓。抬頭一瞥,舊樓的玻璃窗戶都貼上了咖啡色的膠紙,整整齊齊,打交义;藝術一點看,窗花、柱廊也有些小趣味。以長沙灣的雷生春為例,柱頭就是有點希臘的 Ionic Order (愛奧尼柱式),即是一圈圈一卷卷的那種裝飾特點。

看那個 post《請協助辨認舊地方 ... 香港懷舊文化》的時候,真的好難想像,只廿年三十年的光景,一切都面目全非;回想我的捷克朋友,他住的那座房子已過百年歷史了。網友們隔一陣子就 post 一些舊照出來,叫大家猜該為哪處,有些掌故王更找來自己的珍藏逐一辯証,像偵探,那些舊照片,見証了我們上一代的生活點滴。可惜的是,我們上一代生活普遍清貧,哪有閒情閒錢走到街上拍攝呢?!

香港什麼都拆拆拆,剩下來給憑弔的真不多。好響往外國的一些城市,可以保留到「舊城區」。雖然那些所謂舊城都是修飾出來給遊客的,但能夠保留已好過將之拆掉。那個post中看到了一些「掌故王」對香港風貌的熟悉,見他們放上網討論的照片,令我也產生對老香港的響往。香港的「舊城」斷斷續續地在深水(土步)草根區、廣東道旺角段和灣仔一帶出現。大家可以從網上找一些照片,帶一部數碼相機,做個「當年今日」的「實驗旅行 (Experimential Travel)」,多點認識香港本土歷史,不失為一個上佳消磨周末的活動。


延伸閱讀: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