輕輕讀過一本有關城市的書,當中提到《伊斯坦堡:一座城市的記憶》一書,是一本作者身在伊斯坦堡大半生的傳記,背景是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,寫得最多的是Bosphorus和他居住的「帕慕克公寓」。
到過伊斯坦堡的人都知,Bosphorus是分隔歐亞的一個海峽,歐洲一邊有很多美好的建築,都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所有,也有著名的皇宮。50年代的伊市是個潦倒的地方,顯赫千年的名城有如作者的家道一樣中落,一路讀來像讀一個患有抑鬱症的人寫的東西,其中談他的身世、他的家人、他的經歷,書中篇章之間的關聯和舊照,我是感興趣的;牽涉很多譯名、地名和人名,令我提不起勁;提到什麼是「呼愁」(huzun),我索性跳過。
堅尼地城一帶,不是內地貴客會到的地方,格外不似香港。迎面碰頭的都是地道的人,我覺得我才是遊客。走在這樣的街,像有尋根、尋記憶的一趟:由地鐵的上環站走出地面,錯轉了一程電車,再步行至士美非,沿路向西走到域多利道,是一趟時光逆轉的旅程。那裡就是英國人於19世紀登陸香港的地方了。
天色漸沉,折返來到海旁,你看路牌指示「New Praya Kennedy Town」十分特別,令我想起第一次到好友倫敦市外的家附近的路牌。臨海一線的是簇新的海景豪宅「泓都」,海浪拍岸,我也曾在Bosphorus歐洲大陸岸邊的大宅欣賞過大橋,看過海浪拍岸。對面可看到昂船州大橋,這個角度看,似乎也宏偉得像連接歐亞兩個大陸似的。說回路牌,這一區除了盡是英國色彩的街名之外,我還發現「士美菲路」的路牌不是「Smithfield Road」,而是單字一個「Smithfield」。
堅尼地城的海邊有幾家各有特色的食肆挨肩並排,時正晚餐前,甜品店只有小貓三數隻,就鑽進去。
到過伊斯坦堡的人都知,Bosphorus是分隔歐亞的一個海峽,歐洲一邊有很多美好的建築,都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所有,也有著名的皇宮。50年代的伊市是個潦倒的地方,顯赫千年的名城有如作者的家道一樣中落,一路讀來像讀一個患有抑鬱症的人寫的東西,其中談他的身世、他的家人、他的經歷,書中篇章之間的關聯和舊照,我是感興趣的;牽涉很多譯名、地名和人名,令我提不起勁;提到什麼是「呼愁」(huzun),我索性跳過。
堅尼地城一帶,不是內地貴客會到的地方,格外不似香港。迎面碰頭的都是地道的人,我覺得我才是遊客。走在這樣的街,像有尋根、尋記憶的一趟:由地鐵的上環站走出地面,錯轉了一程電車,再步行至士美非,沿路向西走到域多利道,是一趟時光逆轉的旅程。那裡就是英國人於19世紀登陸香港的地方了。
天色漸沉,折返來到海旁,你看路牌指示「New Praya Kennedy Town」十分特別,令我想起第一次到好友倫敦市外的家附近的路牌。臨海一線的是簇新的海景豪宅「泓都」,海浪拍岸,我也曾在Bosphorus歐洲大陸岸邊的大宅欣賞過大橋,看過海浪拍岸。對面可看到昂船州大橋,這個角度看,似乎也宏偉得像連接歐亞兩個大陸似的。說回路牌,這一區除了盡是英國色彩的街名之外,我還發現「士美菲路」的路牌不是「Smithfield Road」,而是單字一個「Smithfield」。
堅尼地城的海邊有幾家各有特色的食肆挨肩並排,時正晚餐前,甜品店只有小貓三數隻,就鑽進去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