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半年多前,在圖書館借了Taylor Swift的Speak Now大碟之後,我就有點像年青時候,瘋狂的沉迷了。我知她在美國已紅了好幾年,暫時口碑最好的大碟都已是四年前的Fearless,但就是沒有衝動去接觸。網路世界的發達令到很多原本被動的接收者,變成主導;即是說,以前樂迷聽眾慣性會聽收音機看電視,於是這類媒體的音樂節目就成了唱片公司宣傳新歌的渠道,同一時間亦是樂迷接收新資訊的主要門路。以前樂迷最常去的地方一定是唱片舖和二手唱片店,逛一轉HMV和Tower Records可以是半個下午的消閒節目,在店內的宣傳品和「Now Playing」都是接觸音樂的途徑。十分懷念當時的情懷啊!到了21世紀,想聽音樂是件非常容易的事,但需要聽眾本身「主動」接觸,例如主動上YouTube、主動download等。有時,我就是那麼被動了。
到圖書館借CD,其實是一種非常old shool的行為, 難得是圖書館裡竟然有些新生代的歌手唱片,例如Lady Gaga, Bruno Mars, Taylor Swift,如是者,我就聽了一批我平時少聽的大熱歌手了。
說回Taylor Swift,今年3月獨遊泰北時,最得我心的就是Taylor的Sparks Fly,一路上播,就如讚美路上的人一樣 (很神啊...)!回來時候,到圖書館網站預約了Fearless。很少女的一張唱片,很高的流行元素!我不是一聽就喜歡,老實講,Taylor和我有10年的年齡斷層,叫我聽什麼White Horse (白馬... 白馬王子?!)、Love Story (歌詞有什麼Romeo & Juliet ... Oh my ...),有點消化不來。
兩隻非常成功的唱片之後,今年10月會推出第四張唱片RED。出道六年,又是一個關口了。近來看她做現場宣傳,一身「不太少女」的身裝,配上點題勁RED的口紅,唱You Belong With Me,漸漸有點格格不入;少女要上路,又是這個位置了。來自新專輯的幾首單曲 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、I Knew You Are Trouble,愈走愈pop (台灣朋友叫「芭樂」啊 :p),心裡還是痕癢的,to buy or not to buy?!
有個個人的習慣,不知樂迷朋友有沒有同感,同一個歌手,我只買三張唱片。我的理論是,最有代表性的,都不過三張唱片,通常還要是頭三張,其後的一般都只會重覆自己,或是轉了風格。我的例子有張惠妹、周杰倫、The Cranberries、Blur ... ...
放工逛一下唱片店再決定吧!
祝周末愉快!分享一下Taylor早一陣子在Las Vegas的宣傳演出。
到圖書館借CD,其實是一種非常old shool的行為, 難得是圖書館裡竟然有些新生代的歌手唱片,例如Lady Gaga, Bruno Mars, Taylor Swift,如是者,我就聽了一批我平時少聽的大熱歌手了。
說回Taylor Swift,今年3月獨遊泰北時,最得我心的就是Taylor的Sparks Fly,一路上播,就如讚美路上的人一樣 (很神啊...)!回來時候,到圖書館網站預約了Fearless。很少女的一張唱片,很高的流行元素!我不是一聽就喜歡,老實講,Taylor和我有10年的年齡斷層,叫我聽什麼White Horse (白馬... 白馬王子?!)、Love Story (歌詞有什麼Romeo & Juliet ... Oh my ...),有點消化不來。
兩隻非常成功的唱片之後,今年10月會推出第四張唱片RED。出道六年,又是一個關口了。近來看她做現場宣傳,一身「不太少女」的身裝,配上點題勁RED的口紅,唱You Belong With Me,漸漸有點格格不入;少女要上路,又是這個位置了。來自新專輯的幾首單曲 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、I Knew You Are Trouble,愈走愈pop (台灣朋友叫「芭樂」啊 :p),心裡還是痕癢的,to buy or not to buy?!
有個個人的習慣,不知樂迷朋友有沒有同感,同一個歌手,我只買三張唱片。我的理論是,最有代表性的,都不過三張唱片,通常還要是頭三張,其後的一般都只會重覆自己,或是轉了風格。我的例子有張惠妹、周杰倫、The Cranberries、Blur ... ...
放工逛一下唱片店再決定吧!
祝周末愉快!分享一下Taylor早一陣子在Las Vegas的宣傳演出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