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12日

香港

「香港」,就是「香港」,就是這個標題。

我由小到大,都活在一個沒甚歸屬感的環境之下:小學,要拆了,老師一一不見了,我都沒表現得特 別不捨,我們一班舊生不是常常聯絡的一群,對於「沙 角小學」,有的是一段段模糊又簡單的回憶;中學,本應是可以好好培養歸屬感的階段,可能係學校的政策問題,我們都有跟學校有一種疏離的感覺,慶幸的是,這 班中學時代的同學,每個都是我的好朋友;大學,可能我入讀的不是名牌,每個進來的人都好像要匆匆回去似的,縱然我已是學系系會的幹事,不過我們幹的事,都 無助於增加大家的歸屬感。

可是,「香港」,就是屬於我,屬於我們的。
到過不少的地方,我仍然係屬於香港的!我愛捷克,我愛 歐洲,我愛旅遊,但最愛的都是香港。外國人問我是哪裡人,我一定回答是「香港,我是香港 人!」我討厭別人當我是日本人,不喜歡說我是從「中國」來的 (我知這思想係政治不正確的!),我會更正他們 "Nop, I am from HK!" "HK is different from China, mainland China."

到外地旅遊,常見到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穿著有自己國家代表的衣飾,例如加拿大人好多時都在他們的backpack上有楓葉旗,其實我並不覺老套,我很喜歡呢!

香港人的做事效率、轉數、自信、自強不息、勤奮係其他地方難以找到的特質。香港人對於未來總有一種迷失,明天是否一樣好,我們總沒有一個好明確的方向,這一種的心態,也是香港人的特質。

我沒有身份危機,因為我由始至終都是香港人。

2009年3月11日

Blogger

- 這篇是Blogger 的第一篇Blog
- 我視Blog為我的文集,不算什麼網誌
- 我不是第一次寫Blog,之前放在 Yahoo
- 在Yahoo已儲了13個subscribers, 不錯!
- 試試"一雞兩味",或來一個"一題兩文"
- "Blogger"這個平台,我是常接觸的,介面幾好用、幾快
- 我愛看的blog, 都來自"Blogger", 想跟風!
- 我不是要做什麼專業Blogger,我沒那種心機和精神
- 我見過一些專業blogger, 感覺是 ... 需要這樣的透明度嗎?
- Blog 只是一個給我紀錄生活、儲起我的文章的一個地方

2009年3月8日

回覆

到現在,我仍然可以自信說我小時候是有點才情的,留連於老師當時的讚賞,已感到足夠了。記得中五時,中文老師說喜歡我的文章中有種成熟的味道;我們都說愛用筆紙寫字,我現在都一樣。當魔法減滅後,現在是一個得普通報酬、中下生活的庸俗肉身,離中五已有十年有多的時間了,時而勢易,往時寫的東西不會有什麼發報渠道,現在縱然中文打字速度慢,我也會用盡量在網上發報。

偶然也會拿起紙筆,因為寫在紙上的文稿會給我一種滿足的感覺,滿滿的一頁,有時斑斑花花,有時條理清晰,看似是九龍皇帝墨寶之外的藝術品。寫東西是一種雅興,我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此感覺,05年的一次大旅行,途上的車船,令我有機會把經歷和感覺沉澱,終於在完成旅程的兩年後把遊記寫好,洋洋十萬字,蛇頭虎尾,有點不平衡。把遊記上載到了我的個人網頁及blog後, 得到很多讀者的回應,著實鼓舞。幾年來每一個回應我都會用心回覆,又開始寫其他我喜愛的東西,好像是電影、音樂、生活等等,這一篇就特別想寫寫我讀blog的看法。

早前有一位看過我blog的人回應,是一位會用書面語的人,寫得有點感性有點文雅,滿有意思的,特別是對<浮生路>一篇的回應。<浮生路>令我想了很多,用了一晚時間,把腦裡頭的思緒整理好了,寫了短短的觀後感。後來有人回應了我這篇,說他也有著差不多的觀感。

不知道大家讀到一些blog文,發覺blogger的思路跟自己好像在另一端接通了後,會不會也對這blogger產生好奇呢? Blog海內存知已,我信的!我相信到一個地步是這人會是另一個自己。我試過讀過一個身在中東的香港記者blogger, 他的世界觀很大,見過不少世面,知識廣博,文章有觀點;然而在他的自我介紹中竟然發現有些像出自我以前寫過的東西似的,跟著又再發現我和他是同年同月、也是同姓的人,於是有種「尋找散失了的孖生兄弟」的心態,寫了個回覆。跟著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女朋友,發覺這個「失散了的兄弟」是女朋友的朋友的大學同學,天涯若比鄰!

我寫過王貽興,說在書局裡打書釘時看了他的遊記散文<有關旅行>中的一兩篇,發覺思路有點相似,之後再找找他的個人資料,原來我和他的同年出世的,一個年頭一個年尾。我常覺得他這類的文人是「傷春悲秋,無病呻吟」居多,也許,我也有他當中的悲觀特質。近期,聽了他一個訪問 ... 大家的初戀都是如此這般。因為一個訪問,我有興趣再找找他的「有關旅行」。

朋友,如果你讀過了我的文章後,覺得有種「叮」一聲的感覺,寫個回覆,一起尋找另一個自己。

PS: Thanks HungCat for inspiring me.

2009年2月16日

偶爾來一篇講投資

自香港的股市進入了熊市後,我都不敢貿然入市了,其間想起了市旺時一些網上景象:不同年齡階層的人都紛紛把自己的「心得」公諸同好,引起一班支持者/非支 持者的瀏覽。作為一個股海羊民,每天吸收的資訊的確不少,每每為那些看似有道理,似是而非的原因,去追看、去justify自己的觀點。我有訂閱一些關於 投資的blog, 現在市淡了,都不見他們作什麼跟進了,例如讀過些類似什麼少年股神的10萬元倉、50萬元倉,不知現在還有沒有更新乎?

市 好的時候,買什麼都賺,你講什麼也總會有些人聽,分別是你賺得多或少,我來說 ... 每次賺到錢都能拿來去旅行,其時也會看一些什麼「價值投資」的東西,現在看來什麼也不見得有價值;現在的情況,「市」除了淡之外,還令我覺得恐怖的是投資 者(或草民)對銀行及金融機構的信心崩潰,這間接令很多很多靠售賣該類產品的人失業。我不會太同情這類人,難聽點是「有咁耐風流」。市旺時,你們賺最多的 錢,有人因為佣金,對出售的產品沒有負責任,現在如果有報應,都無可厚非。

風水學家說話一向是長頭草,不大足信,但之前聽蘇民峰被問及他 投資的損失時,給了一個十分有見地的回應,我BUY!! 他大致這樣說「我都知3萬見頂,我自己都逐步減持,但之後見佢回落,於是2萬5買d,2萬買d,萬8又買d,咪好似而家咁囉 ... 」好!自信得來,又不掩飾自己都要輸錢,也是我去年的一點寫照。

Revolutionary Road (浮生路)


Revolutionary Road 最吸引我其實是它的香港地區片名,「浮生路」,你說可以有多少春秋可以講。「人生」不同「浮生」,人生是空泛的,浮生則有種「平凡人生,人浮於事」的感概。片名改得實在太好太簡單了,略加一點背景,觀眾已知入場的意義。

「各有前因莫羨人」對於我來說,時也命也,教人做人的人,你是否有想過你的能力可能比別人多? 每人都有Kate飾演的April和Leo飾演的Frank的影子。人生的路常道是自己走出來,有幾多的人真是能夠掌握到自己想做的東西? April做到了,Frank都做到了,他們又是否美滿?

「有多少人生可以重來」這就好似是我觀影的一大原因,喜歡反思。這種「反思」跟「重來」其實都是消極的。看過一堆堆講人生的電影,總要讓人帶著什麼的藕斷絲連回家,走出戲院,又是自己的路,不斷思索從這套片子中你得到什麼,有點恐怖。

Revolutionary Road跟American Beauty都差不多,可是編導把AB中的「黑色幽默」拿走「幽默」就成了 RR。人物刻劃立體,整體演出高水準。Kate和Leo示範了外國人較中國人易老,找找資料,原來他們的年齡是「恰如其分」的。

讀Kate的Biography,其實她是一個成功的April, 「我從沒有視Titanic為我走向大眾或更高片酬的踏腳石」有guts! 有taste!當然Leo的努力亦沒被埋沒,只恨他太靚仔。

「Paris」The first time I saw paris in your eyes ... 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in your eyes.

祝SiuMing 情人節快樂!

2008年12月10日

Is It a Real Come Back? Britney Spears: Circus

Britney Spears 發癲後,我都不大想跟人說她出道以來的唱片,我都有。
Britney Spears 是我這一輩人必會聽的Pop singer, 無論是純情學生妹或是大膽野性的I am Slave 4 U, 都是當時熱播的 (令我想起香港電影界的張柏芝)。但這類pop idol 無可能長久,加上發癲的關係,我相信她已玩完了。

到 2008年尾,竟然推出新album, 。一見CD cover... 零食慾,形象... 零購買慾,通常都要斷定一個artist玩完,都要如此出這般一張碟。美國市場跟紅頂白,受歡迎賣過幾百萬 (講緊現時,不是90年代一隻碟賣過千萬),不受歡迎賣不到5萬。出碟第二日就見forum有得download, 於是不費一分一毫就把Britney的新碟擁有。

聽過一次之後,發覺整個包裝一切都「錯晒」,除了音樂本身。
聽過一次之後,發覺又係一個精彩的come back!

首 張single 電台聽過,ok的,亦是碟的第一cut, 之後下來的幾首歌對於一個聽眾來說是非常重要的,假如一口氣聽到中間仍然覺得好聽,我自己心中已打了60分,此60分竟然超額完成,我有點此料不及。上張 我已覺得不太差,但批評係producer 主導得「好緊要」,沒有本身style, 製作本身沒突破,我敢肯定將該批製作人做其他artist, 效果一樣。 亦然。

要Highlight的是,整張碟重現水準,製作是水準以上,部分歌曲更見創意,全碟跳舞作品(只有2首為中慢版),要維持水準係好高難度。

總是不明香港的製作人為何做不到好的跳舞音樂? 我不信除了Mark Lui 外,無音樂人可以改變音樂氣候和歌手。Britney Spears 新碟做了一個好好的示範,整張碟都好Disco friendly, 有不同風格和取向。前文提到的創意,可舉例:
Out from Under 的飄逸有力, Blur的電子迷幻 (不失流行調子)
If U Seek Amy, 好好笑 ....
Mannequin 中男聲似是電子合成的真人演繹,好鐘意!

Come Back 對於每一個不是每天都是順境的人來說實在太難,何況係一個歌手。

2008年11月21日

2508-->1111


搬離工作了6年的office,大屋搬細屋,由25樓搬到11樓,自置物業,穿牆拆骨都可以,面積細了,但空間運用得更好,而且不用再為新鴻基年年加租勞氣。


公司11樓幾個單位中最細就是現時本公司的所在地,但之前因有買家買了隔離最適合的單位,其他收租的又接不上我們25樓的退租期,所以就落實「承接」 1111號單位。(不說不知,原來整座大廈中,只有1111號係四個digit都一樣的!) 最初看著這個狹小的空間,真的非常頭痛,畢竟面積大縮水,房間不知要怎調動,多年的文件不知要收到哪裡。

新office 就好似我的一個大型作品一樣,由設計、室內配置、配色、傢俬、冷氣、地毯、裝修、執漏、管理交接、文件管理入檔,連招牌設計都係我一手包辦,見到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,一個大家都感舒適的環境,我滿足感都很大,起碼我可以跟大家講,Office內的東西「係我負責o既」!

最令人煩惱又大工程的,其實是文件問題。公司的人,處理文件方面都有很大的問題,令到跟進的人都大傷腦筋:一個客人的資料竟可以在3個人的file裡找到、處理05年的資料時又可發掘到02、03年的文件、某些落過幾次單就消失了的客戶,竟然把它們「活埋」(這對於做sales & marketing的人來說係奇聞)、究竟手頭上的客人之前有否落單??因為文檔太亂無從稽考!

公司規模細,但不代表文件處理可以無章。我已經盡自己最大能力,把控制範圍內的文件管理,自己、幾個同事和之前同事的文件,尚可以「我話事」,但其實最亂的是公司的「高層」:一個Box File 放幾個無關係的客戶資料,是等閒事!趁搬竇,就提出要整頓文件,工程相當浩大。幸好,我幾位同事對我好支持,差不多花了整個星期做filing。其實有時我會想究竟自己堅持這樣做,老細欣賞嗎??

現在新office運作上已沒有問題 (實質只花了一天的時間,就搬到11樓了),之前因為傢俱公司出的問題,今天(21/Nov)已補救好,所以可以說「大功告成」,只是有時候柜裡的東西 .... 還是不要看吧!

老實講,要多謝同事的支持及忍受我的脾氣 (包括我老細!) ... ...

寫於約 08年11月20日

2008年10月14日

我的「旅遊事業」

太多遊記未完成喇 ... 舊年加入「國際漫遊協會」,今年做埋執委,幫手搞ITA Channel 的節目。即使「正式」工作上沒有太多事要趕,但我的遊記都好像沒有動過手一樣。

打 算唯有每次以散文的形式寫寫,一定不會像上次60天的大旅行一樣逐日去記錄了。回想寫了10萬幾字的遊記,真是一個難忘的經驗,好多謝支持我、給過我意見 和留下腳印的人,每次無論在自己的網頁上或 Yahoo blog上收到讀者的feedback,我都會好興奮,又會再讀一兩篇,回味一下。

本來打算08年會依著05年時的行程,每一兩天就會upload 「同日」的遊記 ... 又是懶的緣故,到了10月13日的今天都未有「上」完。不過,已是最後幾篇了,整個60天的記錄就快「上」到Yahoo blog了。

之後,就是以同樣方式,把我「韓國工幹櫻花之旅」「上」到Yahoo。

之後,要把我寫到一半的「大阪Madonna Live in Osaka 朝聖之旅」完成。

之後,要寫寫我對「埃及 One Dollar Egypt 鴨仔之旅」寫點東西。

之後,我不會寫「曼谷食買嘆」喇!看我的 album 罷啦:http://www.fotop.net/chongholun/07bkk

之後,我的「法國東部邊陲之旅」其實在回程機上,寫了個開頭,但又沒有完成。為了不要把心情浪費,會先把Lyon的經歷投稿給U-Mag,又把Paris 一程的特式景點在 ITA Forum 裡率先介紹,寫了「Paris 玩厭了嗎?? 無可能o既~~」:
http://www.itahk.net/new/forum/viewthread.php?tid=3756

之後,我又再次在回程機上寫了一部分到 Budapest 布達佩斯的遊記。

看!我的「旅遊事業」真的「有排做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