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11日

【烏克蘭路上手記 2】烏克蘭 Winter on Fire 之後,香港 2019 的 Tears in Summer

衝著紀錄片《Winter on Fire》而來,試圖尋找答案,我來到烏克蘭。紀錄片拍得固然好,否則不會獲奧斯卡提名,我當然相信片中的激情,很有感染力,很激奮。這是一套紀錄一場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發生的社會運動,運動成功了,叫「革命」。

2013-14 年基輔的寒冬,參與運動的人和記者以手機鏡頭呈現了當時警隊和軍隊的暴戾冷血,最後人民成功推翻當時親俄的總統,他漏夜兼程逃到俄羅斯。紀錄片令香港的抗爭者很振奮,不同的是,烏克蘭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,有國會、有軍隊、有選舉,而香港只是「中國香港」,特首只是中共傀儡;值得香港人借鑒的可能只有其「同熱愛這片土地」的精神。

後來我知道 2014 年革命後,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改善、匯率破底價導致通貨膨脹,也有人開始反思該場讓 125 人直接因這場運動而犧牲性命的革命,這些都是我帶來準備要問的問題。於是我在頭三天留在基輔的日子裡,帶著問題,在不同的場合跟當地人了解他們現時的狀況,究竟他們如何看待那場運動、做生意的人是否感到經濟壓力、來自俄羅斯的影響、對於烏克蘭前景的看法。

旅程才一半,遇上的人也都有著不同背景:有當年參與過 2014 年革命的年青人、相信共產主義的才女、生於克里米亞成長於德國的少年、有來過香港半年生活的女子、生活在烏克蘭東部現時局勢仍不穩定的女子、還有幾位在開咖啡店或在裡面工作的人。我怕我的金魚記性,於是每跟一個人談,我就會當晚以筆記低他們的背景、看法和 key quotes。


概括一點來說,我很慶幸,那場革命後 5 年的今天,他們都很樂觀、積極,經濟的確有壞的時候,但都已過去,匯率跟經濟也有看得到的改善、總統看似也實幹中做實事。烏克蘭旅程中,三個要到的城市各自有不同的文化與政治背景:
基輔(Kyiv)是當日推翻強權的地方,也是一國之都
南部黑海沿岸的敖德薩(Odesa)受俄羅斯影響較大,當地人說俄語比烏克蘭語為多
國土西邊與波蘭相鄰的利沃夫(Lviv)是烏克蘭身份抬頭的橋頭堡,書本上告訴我說烏語比俄語多。而我,剛由車站走過來,看到牆上很多烏克蘭的標誌和標語,未知是否可以印證?

我還未寫第三天的 Revolution Tour,告訴你,是一個非常振奮的相遇!有片上載,敬請期待。#光復香港 #時代革命

香港人加油,萬事小心!

#KContheRoad #Day3 #Kyiv #Ukraine
#烏克蘭 #基輔

Photo taken with #ASUS #ZenFone6

圖:軍隊就在這個制高點擊殺示威者 — at Majdan Nesaleschnosti - Майдан Незалежності.


延伸閱讀:
【烏克蘭】文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