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5日

Christmas, Christmas

Christmas now, late at nite.
Just back from a BBQ gathering with my old friends, no special feeling, I mean neither vy excited nor vy happy, but this is the feeling that we've been having, for years. Yes, I felt comfort and bonding. It's good for me. Let something go, let comfort in.
Wishing all my friends a happy x'mas day.
I love x'mas, I hope you do too.

Share an original x'mas song with you, you and you. My beloved ones, Merry X'mas.


Christmas, Christmas (inspired by 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) by Gerald Ko

2010年12月20日

How to describe aroma and taste of wines?

Just want to make some notes on an useful site abt wine: how to taste wine, how to describe wine

http://www.wineworld.com.hk/

Practical info of food paring, useful tasting tools

http://www.bettertastingwine.com/index.html


Notes on the wines tasted last Fri,
1. Maior de Mendoza, Albarino (grape type), 2009 (Es): aged in oak cask, crispy, like sauvignon blanc
2. Jean-Baptiste Adam Alsace Gewurztrraminer Reserve 2008 (Fr)
3. Tokaji Koverszolo 2007 (Hu)
4. Chateau Laville Bertrou 2005 (Fr): I like most, typical blend, silky smooth
5. Teliani Valley, Mukuzani (wine type, aged at least 3 years, famous Georgian dry red) , Saperavi (grape type), 2006 (Georgia): breathed for over an hour, still not enough for a balanced, distinct style from French blend, middle-bodied, sweet(yes, not dry)

2010年12月17日

【《U Magazine》U Traveller專欄】 黑暗歲月的見證

好凍呀~~
今期U Magazine的U Traveller 有小弟的匈牙利Budapest House of Terror的稿。

黑暗歲月的見證



大概因為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實在太美了,差點忘記她曾有過一段黑暗歲月。來到這座叫House of Terror的紀念館,死灰色的外牆,明顯與周圍暖黃的建築不協調,加上屋頂上雕通了「TERROR」字樣的黑色鐵架,似要把整座見證了納粹和共產極權統治的紀念館封存起來。

按紀念館的參觀路線開始,第一個震撼是被一輛蘇共時代的坦克「指嚇」及貼滿三層樓高牆上,數以千計受迫害者的頭像。館內利用各種互動的手法,去展示納粹和共產統治下的慘況,印象尤其深刻的,是通往地下囚室的電梯。它的速度極之緩慢,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要看到電梯內播放受迫害人士的訪問片段。

來到幽暗的地下囚室,這裡展示了各類用作嚴刑拷問的工具,如絞刑台,不知多少人命喪於此。走出了紀念館,心中無形的恐懼仍叫人透不過氣 …

紀念館資料:
House of Terror (匈牙利納粹/共產紀念館)
網址:www.terrorhaza.hu


走進紀念館看到的就一幅貼滿受迫害人士的高牆和一部坦克車,十分震撼!

幽暗的地下囚室


地下囚室中的絞刑台

2010年12月15日

蔡瀾三遊金字塔

埃及的開羅金字塔是我一直沒有寫的,因為我覺得它已經是一個布景板,沒什麼可值一提。偶爾在facebook上見朋友轉載了蔡瀾在生果日報的專欄, 題目為《出埃及記》;見是蔡瀾 (他是唯一一個我認為有料的電視飲食節目主持),又是遊記 (蔡先生的舊書《老瀾遊記》我也有買有看的),就即管一讀。

蔡先生閱歷豐富,文章寫得很有趣又有點子,雖是老調再彈,總也有一點新得著。他寫三遊埃及金字塔的心情,由背包客到考察遊,再到最近的順心遊,說的是物是人非,心境的變遷。

當金字塔在我眼前時,我的確覺得它很大很宏偉,有一種不應由地球人建造的感覺,也覺得,原來它離市區也不是太遠 … 踏上金字塔向塔頂望,那種好像沒有峰頂的感覺,我開始相信有神的存在 (外星人?!) … 還有那條通往金字塔中心的秘道,空洞無物,除了尿味就是迴音。我不知將來會否因為其他原因再來一次,但令我再三旅遊的地方,我倒想到巴黎。

人愈大,愈想懷緬過去,一個再三遊覽的地方就給了我這樣的感覺,不能逃避的。一個因許多理由你不會常常踏足的地方,沒有因為公事而遊,於是,心中就會不斷想起幾年前的故事,這幾年自身的變化,這時候我真的認老了。

下次再到巴黎,我一樣會到羅浮宮附近的日本拉麵店,一樣會看巴黎鐵塔。

… 這篇是講旅遊麼?!

Hostel in Paris

2010年12月10日

填詞:周杰倫 / 方文山

寫裝修好還是寫方文山好呢??
裝修沒有太大問題,我的cfu很可靠,裝修全部靠他 (已經慳番好多腦汁同心機喇!);問題係傢俱設計公司 iSky,拖足我2個多月,最後係由我自己畫圖,叫designer跟 (冇錯,一方面designer唔多掂,另一方面我對自己好有信心!)。好奇怪,我還未有太大衝勁去寫我的裝修經驗或是對 iSky的批評,還是先寫周杰倫的歌詞。

今日讀了超簡單的一篇網絡文章,題目只是「周杰倫59首歌詞經典意思 ! 寫的真好」,跟著就quote了59段詞作。周杰倫的歌詞部分,很多都是由方文山操刀的,也有周董親手操刀,內容涉獵層面超廣,周杰倫頭4張碟我都有買,也是一個會拿著歌詞書慢慢細讀的時代,那時已封方文山為「詞人偶像」,看看我 icq的 info,還停留在那時的 favorite: 方文山、TLC、Robbie Williams ... (再看TLC和RW,真有點唏噓)

好!就跟跟別人的口水尾,分享分享!

3. 《軌跡》 如果說分手是苦痛的起點,那在終點之前我願意再愛一遍
(我:嘩!同「如果要給這愛加一個期限的話,我希望是一萬年」一樣難頂,但詞人的落筆實在太文藝喇!) 詞:黃俊郎

8. 《不能說的秘密》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,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
(我:為什麼不是與你在屋簷下躲過雨的陌路人? 可能是屋簷沒有腳,不能動,卻一直等待著躲雨的人) 詞:方文山

12.《稻香》 珍惜一切,就算沒有擁有。
(我:speechless! 其實此曲歌詞是絕佳的,一個個簡單又深刻畫面,是出自周董的手筆,令人感動) 詞:周杰倫

25.《愛在西元前》我給你的愛寫在西元前.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.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.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
(我:此首詞精警之處不只上列幾句。如果由香港詞人寫,恐怕會落得像楊千嬅的《自由行》的效果) 詞:方文山

41.《給我一首歌的時間》在一起叫夢,分開了叫痛。是不是說,沒有做完的夢最痛
(我:考考大家推理邏輯 ... 我還未解得通。) 詞:周杰倫

55.《蝸牛》終有一天 我有屬於我的天
(我:應該係《蝸居》的主題曲吧!哈哈!) 詞:周杰倫

58.《外婆》她要的是陪伴,而不是600塊,比你給的還簡單
(我:其實周董寫過很多以家庭為背景的歌,我首首都好喜歡,尤其是最初聽《爸,我回來了》時,想的是外國寫家暴的hip hop/rap詞,終於在中文流行歌壇出現,好感動!) 詞:周杰倫

看看,其實周董的文筆也很犀利!

以上歌詞選擇轉載自 http://feelstory.lovequotes.no-ip.net/view/4ce11182909ef

2010年12月3日

【《U Magazine》Traveller's Tips專欄】 拍攝埃及神廟的「最佳時間」


上期係U Magazine 5周年,改革了版面,幾本厚重的書,多了很多專欄,包括最令我驚訝的賴明珠專欄。而我有份寫的Traveler’s Tips改名為U Traveller,版位改到主書較後的部分;新排版,令整個欄目變得不吸引,特別係我們提供的照片crop成圓形,照片細,大大減低吸引力,hence 讀者留意的機會,更不用說夾雜在廣告之中 (有咁多廣告的確係好事 …),於是連我本人找自己的稿,找了3次都找不到。Anyway, 讀者睇唔睇到都好,稿都會照交。

樂蜀太陽神廟 (Horus Temple)的清晨

拍攝埃及神廟的「最佳時間」

在埃及旅遊,「時間」這個觀念,你要拿捏得宜。埃及人的生活節奏庸慢,遲到是等閒事;但作為遊客,卻不能躲懶貪睡。因為美景不等人,過了「最佳時間」就拍不到好照片。
埃及行程中,參觀神廟是「指定動作」。想拍出好照片,天亮就要出發,因為埃及神廟多數面向東方,日出後的光線斜照,牆上的壁畫和雕刻紋理最為清晰, 加上清早空氣清新,沙塵少,團體遊客也較少,是拍攝的最佳時候。例子有,埃及三大神廟之一的樂蜀太陽神廟 (Horus Temple)和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阿斯旺阿布辛貝神廟 (Abu Simbel Temples)。
不過,部分的神廟,如樂蜀神廟(Luxor Temple),入夜後有射燈照明,建議黃昏前入場,等待日落,再等待亮燈,選好位置放三腳架,就能夠拍攝出一般古蹟以外的味道,氣氛更為懾人!
早上8點的 Abu Simbel
入夜亮燈後的樂蜀神廟(Luxor Temple),別有一番味道

2010年12月2日

又型又大路之選Duffy《Endlessly》




我是會買唱片的人。雖然有大部分時間都會由網上下載 (藉口:可以聽多很多!)。

CD是一種收藏品,能夠代表你的個性,你的喜好。有時雖已擁有MP3,但都會再買CD以示支持,最主要是向朋友宣示個人喜好和品味。例如:我有齊Portishead、TLC 的唱片。

最近要宣示的個人品味是Duffy。上張《Rockferry》已是我的最愛,事隔兩年,新專輯《Endlessly》風格上多了輕快的調子,問我喜歡哪種風格?? 還是憂憂怨怨、fing下fing下的好!

上世紀50-60年代的音樂我認識沒幾多,大部分的都是Rock n Roll,如Johnny Cash、Beatles,也有country folk,如Brokeback Mountain OST中的歌曲,甚至是Dixie Chicks及Ray Charles,說穿了,很多都同電影有關。至於soul,認識不深。

Duffy擁有一把騷靈的聲線,60年代騷靈的曲風,catchy的旋律,無論你精神煥發,還是漸進夢鄉,《Rockferry》都是我心水之選;到了《Endlessly》,一方面找來60年代的Albert Hammond當監制,竟又配上Hip Hop的人馬,風格上的輕快了,(除了第1 cut My Boy外 ...) 但絕不突兀。輕快之選有 Well, Well, WellKeeping My Baby。值得一提是全碟長度,聽完看看鐘,才發現只有35分鐘。

買Duffy的唱片,是型格!要儲的!


Well, Well, Well from 《Endlessly》

2010年11月26日

暴烈的Rihanna


Umbrella開始,我有聽Rihanna,不是fans,但追人氣,人紅自然要聽。

她的聲線不是我杯茶,如果撇開音樂底,只聽vocal,我以為是一個12歲的少女!可能因此,出了2張大碟的她,一改形象,07年大碟名稱非常點題,叫做《Good Girl Gone Bad》。由語帶雙關的Umbrella "Come in to me, Come in to me ...",到被同為R&B的歌手男友Chris Brown虐打的「家暴」新聞,Rihanna的歌曲內容已不只「踩鋼線」了,她建立的反叛形象相當成功。

音樂上的取向算是R&B, Urban, Dance,《Good Girl Gone Bad》大碟之後,我一直都有聽,她的音樂做得不差,看過她的訪問,是一個有誠意做音樂的人。在美國,具人氣的歌手,通常都可以一年一張碟,Rihanna如是。 她的碟不是張張都可取,但當中總有一些值得留意推介的。

Rihanna的歌,我喜歡一些陰沉、節奏感重的中版,她聲線發揮了很大的感染力,加上歌詞內容,有時是一個兩性關係中的受害者,有時是一個身不容已的施虐者,形象及音樂取向都很暴烈。今年大熱,與Eminem 合作的Love the Way You Lie,她的featuring更是全曲的亮點,我雖形容為「亮」,但同樣深沉暴烈,有看過MV的人一定有同感。新碟《LOUD》一出,見到有Love the Way You Lie (Part 2) 即刻先聽此cut!Chorus部份唱法轉了少少,完全無失望!

聽到Man Down,與-別-不-同!Man Down是首相當特別的歌,內容講她殺了人(!),雖然在她的歌中已多次出現槍(gun),如Unfaithful, Russian Roulette,不過之前的都只是比喻;生於加勒比海國家Barbados的Rihanna,在此曲中用了「屬於」她的reggae節奏,歌中後部分更用上非常重的口音。她形容此歌曲非常"gangsta",我聽得非常過癮!



Man Down by Rihanna

2010年11月18日

更自遊的境界 -- 自駕遊

大概不用問都知我一向的旅行的模式肯定是「自遊旅人」,不過要達到更自由的境界 -- 自駕遊,我還差些少。

收到著名的租車公司的email,說可否幫手介紹外地租車自駕的小貼士,我第一時間說「我冇咩經驗」,誠實一點,是我根本不懂開車 ... 我只是試過在捷克跟朋友一起,他駕車,我看地圖,僅此而已。

捷克的山野,下雨天 ... 很容易入睡 ... 小心駕駛!

難得可以推廣一下自助遊當中一個近年流行的模式,何樂不為? 另外,如果你下個旅程想找人一齊去自駕遊,可以考慮我 ... 幫你睇地圖。因為租車自駕樂趣真的特別多!

在歐洲租車自駕,十分方便,特別在行程上可享受更大的彈性,我講的「行程彈性」除了是交通外,還有住宿和食肆選擇。當年計劃法國南部的行程時,真苦惱,公車一天一班,一班去一班返,還有那裡的住宿,村莊裡的選擇不多,心水的住宿都在村外;自駕,可謂是唯一的方法!

好似法國南部的情況,公共交通工具不便,行程計劃的初期就要想好對策,究竟要花時間去遷就公共交通、要join local tour、還是要租車。有了租車的決定後,就要搞國際駕駛執照 (俗稱國際車牌。若果是美加澳紐,香港人可以直接使用香港車牌)。出發前強烈建議盡早上租車公司的網頁,看看有什麼款式/類型的車可供選擇,特別是香港人慣用的自動波。

很多旅客都關注租車公司有否提供GPS系統,以Hertz為例,它的Hertz NeverLost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除了提供影像外,還有「真人發聲」,提示路向。如果是跟「路癡」或「地圖盲」一起去自駕,這系統可以減少很多人命損失啊 ...!當然,租車時最好早點落實。印象最深是第一天微雨中的黃昏,匆匆離開Cesky Krumlov,要趕在天黑之前到達小鎮Chelcice的hostel,我死命盯緊地圖 (當時沒有GPS...),不能走錯路!好緊張!

終於在天黑之前到達Chelcice了!

僅有的一次自駕經驗告訴我,單單只有一個司機實在是不行的,莫說是因長時間駕駛的疲勞而帶來的危險,眼看朋友們竟然毫無義氣的睡了過去,真係交都有得打!在捷克自駕並不困難,只是我們走的路有三份一是小路:由Kutna Hora出發,開到南面的Cesky Krumlov,由向北開,兜一個大圈回Kutna Hora。

就是這樣的小路了!

除上文提過「單一司機」的壞處外,留意疲勞的徵狀,定時休息及計劃合理的行程距離,都需要注意。大部分國家都有法例規定所有乘客必須佩帶安全帶,與香港不同,嬰兒及小童多數須使用合適的安全設備。雖叫有備無患,但必須緊記,除你的個人旅遊保險外,租車時一定一定要買保險
安全駕駛十分重要,不要因為濃厚的holiday mood而忽略。

2010年11月16日

冇喇!Working Holiday Visa!

今日開始,正正式式申請不到Working Holiday Visa。

今年過得非常混噩,年頭任何一本運程書都說今年運勢轉佳,特別在工作上,豈料今年工作運是近年最差的,十分消極沮喪。到了這個年紀,應該要有一點成就,可是除了沒有成就外,也沒有什麼錢,這才令人氣餒;我跟朋友訴說這個消極原因時,他們都會說「要有成就,談何容易」,雖然他們都沒什麼偉大成就,但,錢就賺得較多。唉 ... 這樣的生活實在令人意志消沉。

不想把自己的惰性無限放大,於是我專注寫字,把別人用來上網看新聞、玩無聊Facebook game的時間,寫有意義的東西。用別人的讚賞,換取在工作上失去了的滿足感。年頭遊了一轉緬甸,回來極速完成遊記和一些分享,又主持了兩個講座,在國際旅遊展(ITE)中的講座,內容是講旅遊經濟發展較遲緩的地方的分享,我自覺很滿意呢!

ITE開show前,肩負了ITA自助遊行程指南小冊子《自遊寶鑑》的編輯工作及幾個大題目的寫手,出來效果得到讚賞,我也心滿意足。

很高興成了U Travel的blogger的博客,雖說沒甚特別的審查,但能與一班旅遊博客一齊寫東西,也是一個高興的經驗。認識了2位U Travel的Bloggers, 很有趣啊,特別是熊玲 (其實妳的經歷比我多很多呢)。Blog我會一直寫!

後來U Magazine邀請了ITA替他們新欄目"Traveler's Tips"寫旅遊心得,我就負責了ITA收稿交稿及編輯工作,第一次有稿出街,興奮啊!最近因為ITA會慶關係,親自上了法國旅遊發展署拿贊助禮物,她竟然問我是否有幫U Magazine寫稿,我真的很驚訝!多得那張「個個朋友都叫我換左佢」的頭像相 ... 唉 ... 我再澄清,該張不是我揀的,希望下次再有稿出街時,編輯小姐可將小弟頭像換掉。

我真的希望有一份能給予自己滿意感成就感的工作,哪怕是辛苦,為自己認為值得去付出的事而付出,是天大的幸福啊!

祝自己生日快樂!

【《U Magazine》Traveller's Tips專欄】 尼羅河上也有「飛機欖」

上星期 U Magazine 嘅 Traveler's Tips 又有小弟嘅稿喇!其實係最近我交嘅稿,今次好快出街,內容之前我曾經寫過,撮寫至字數要求,可能因為相片不吸引,第一次只得半版。埃及的風土人情,好時候會比死板的歷史遺跡有趣!

尼羅河上也有「飛機欖」

沿著埃及的尼羅河,古蹟多得不能再多,歷史故事也聽得開始混淆了,唯有河上的人民生活令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乘坐遊船由樂蜀 (Luxor) 前往阿斯旺 (Aswan),在阿斯旺大水閘前面一段,遊船會停下來排隊入水閘。這時候,數以十計的小艇就會慢慢由人手撐到遊船旁邊,向甲板上的遊客叫賣,賣的都是民族服飾和布藝產品。通常遊船每邊會聚集約10隻艇,遊客若遇上心頭好,就要跟河上的艇販大聲討價還價。艇販會先把幾件東西放入透明膠袋,然後一手拋到 4-5層樓高的甲板上,勁度和準繩度十足。

船上的人拾起來看,不用收費,我們還拿來拍照!不合適的,遊客就如玩攤位遊戲般,把膠袋拋回艇上。這樣來來回回,討價還價,等到遊船再開動,這些水上「飛機欖」式的手信店就會四散了。

尼羅河上的遊船

船上的人接到「大禮」,準備「回禮」

 

2010年11月8日

【《U Magazine》Traveller's Tips專欄】 搭巴士遊法國酒鄉




就當是新文章!都算是我之前法國之旅的一部分,上次提過我到了Chamonix,再登上了Aiguille du Midi (「南針峰」)玩玩雪,下山之後我們就開始大長征,浪費一整天的交通時間由Chamonix出發到Alsace的Colmar了。到Alsace當然要一訪不同的酒鄉,回來後寫了一篇稿交U Magazine,雖則字數有限,但都已盡量把有用的旅遊資料列出,希望幫讀者排行程。第257期U Magazine "Traveler’s Tips" 原文原圖如下:

搭巴士遊法國酒鄉

以美酒聞名的法國,有多條葡萄酒之路,但若你像筆者一樣,不懂開車的話,要走進酒鄉是否一定要參加當地團(local tour)﹖非也!

法國東部的亞爾薩斯省,盛產優質的白酒。以該省的大城鎮哥爾瑪(Colmar)為中心,乘坐每天班次不多的巴士,同樣可遊玩葡萄酒之路上大小酒村。早上,你可以先到曾獲法國花卉比賽冠軍的Ribeauvillé,走到山上的城堡,俯瞰包圍小鎮的葡萄園。下午再前往Riquewihr,村莊大街兩旁盡是中世紀色彩繽紛的「半木式」(half-timbered)房屋,村莊裡頭五步一餐廳,十步一酒館。很多酒莊都有自己的酒館和分銷,替他們推介葡萄酒;你可以用€10到店內試酒,或者坐下來舒舒服服嘆杯清涼的白酒,悉隨尊便!

哥爾瑪出發的巴士,除了可到達Ribeauvillé及Riquewihr外,也有「同心圓」村莊Eguisheim等酒村,只要時間配合得宜,酒鄉小鎮也可自由行!

資料:哥爾瑪的巴士站就在火車站外。前往Ribeauvillé及Riquewihr都是乘搭Pauli Bus #106號巴士

Ribeauvillé的村口,遠處山上的是St. Ulrich城堡
Riquewihr的半木式房屋


2010年11月4日

中男半島

中南半島 (from wikipedia)

尖沙咀商場 gi Mall 除了把加連威老道 "gi Mall Granville" 3樓中間部份給了 ITA做相展和擺放宣傳品用外,11月還合辦首個活動《中南半島分享會》,活動地點係更大的廣東道 "gi Mall+ Canton"。

話說之前某次的 committee meeting,在未落實活動之前,我們有以下的對話 ...

昨天 ITA開會,因為遲些會跟一商場合作搞些旅遊主題活動,所以brainstorm了一些可行 (又易搞)的東西,講講講,講到10月上畫的《Eat, Pray, Love》(港譯《再單身遊記》),內容講一個中女 (Julia Roberts飾),回復單身後,到三個國家意大利、印度和印尼的經歷。有人提議搞該三個國家的講座,而我就提議活動名稱 …. 「中女再單身遊記」

一輪廢話之後,話題竟然拉到「中男」旅遊,而我又再提議活動名稱「中男半島」,由幾個「中男」主講「中南半島」的旅遊講座。又竟然,「幾個『中男』講者」會把我自己拉落水 …

一班女執委嚷著叫我、執委T及執委F分別主持柬埔寨、緬甸及越南,又說要講中南半島,就要找資深會友B來講。天啊!執委F馬上表態:「我講越南無所謂,但唔希望同會友B同一個category囉!」眾女執委即說,雖然會友B外型麻甩,但實際年紀不大云云。於是,一班執委就「推介」不同的「中男半島」主講人了 …

2010年10月28日

沒落了的興趣

集郵,是我印象中人生第一個嗜好。

感覺好像是看村上春樹的書,書友話村上多年來的作品都是有著他第一本作品《聽風的歌》的情感。而我對郵票的喜愛,也能反映出我對平面藝術、美學概念、世界觀、地理、甚至價值觀的基礎,到現在這麼多年,我仍維持著小時候郵票對我的某些影響。

要在細小的郵票上表達一個主題,設計有時會很仔細,我愛這種風格。一套幾款的郵票,有時會用上幾種不同的色調,但一整套排起來看時,又覺諧和,我著重用色配搭。到今時今日有機會做一些有關設計的project,如網頁、單張、catalog設計等,都會看重detail及配色,那是我的美學概念。

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,印象中是來自兩種東西,一是我老豆給我的一張「萬國旗」,另一樣東西,就是郵票。集郵人通常會把他們的珍藏以國家作分類,不到10歲的我,當時會用盡辦法把郵票的來源地找出來,途徑包括了英漢字典中的屬於Appendices 部分的國家名對照、手中的一張萬國旗、從圖書館借來的集郵書、以訛傳訛、想像等等,在那不到5cmx5cm的面積裡,能提供線索的,都會跟進!很記得有一張郵票,上面印著(應該是)該國的地圖,於是我更會找來世界地圖,盡量把所有東面有海岸的國家認出來,我不記得最後有沒有成功,亦不記得我到什麼時候真真正正肯定那個郵票上的不是英文;亦不記得什麼時候我把「莫桑鼻克」(對,那時我看的參考是「莫桑鼻克」不是現時通用的「莫桑比克」)這個非洲國家,看得那麼特別 (可能是那個「鼻」的關係 ...)!

(註:郵票上的名字是"Moçambique" - 葡萄牙文,不是"Mozambique)

我曾經亦試過歷盡辛酸去找一個同樣有地圖印在郵票上的地方,但 ... 那個國家亦都是東部沿海的 ... 其實那張郵票是很假,我到現在都不能判斷它的真偽,曾經想過郵票上的國家名是虛構的,因為那個字母的配搭又真的幾特別:REPUBLIQUE DE DJIBOUTI。我相信現在很多人看這個名都不會知在哪裡,又是什麼東西,不過對於喜歡旅遊的我,可以告訴你,是非洲的「吉布提」,前法國殖民地,物價不合理地高,對面岸就是阿拉伯半島的也門 Yemen了!



如此這般,我的地理常識比我的朋友高。

2010年10月25日

開蠔 (Oyster Shucking)

在網上看了幾篇有關開蠔的文章,發覺以下幾點:

1) 上次學開蠔的手法,屬於英式,撬開了蠔殼,切斷帶子位之後,會把蠔翻一翻;法式做法是不會把蠔翻來覆去的。上次導師亦會把整隻蠔放入冰水中清洗。
以上兩個程序,根據我個人吃蠔的常識,我沒有跟著做。第一,翻蠔會令上碟時,看不到裙邊跟殼的原始狀況。第二,把整隻蠔清洗,那豈不是要放棄千里空運到來的海水?? 第三,這一點是後來我讀到一篇蠔王 John Stewart的訪問知道的,「生蠔本身有一層薄膜黏著蠔殼,那層膜是生蠔用來保護自己及過濾海水細菌,而香港一般生蠔師也會在開蠔後把生蠔翻轉,這會令那層薄膜弄破,吃生蠔後便很容易有腸胃問題。... 撬開蠔後便把生蠔翻一翻身,法式開蠔不會這樣做,因為法國人認為這會有損蠔味。」

2) 普遍的落刀的位置就在hinge位,上次教的也如是。有看過youtube上某些開蠔短片,是教在hinge的邊緣,不過我覺得要睇是哪一款蠔,有些蠔的hingle位附近特別彎,可能比較困難。
有些開蠔師傅會選擇在殼中間位落刀,我覺得可以用「不正確」來形容,除非很有經驗,否則此手勢容易把蠔殼撬爛,令蠔殼上碟時賣相極差,蠔殼碎又容易走到蠔肉,我有次在銅鑼灣Cityxxper就懷疑該負責開蠔的人用此方法,6隻有2隻開爛殼。(附:這種描述是否指我認為不好的開蠔方式呢?)
雖然要花大一點定的氣力,但開出來的賣相始終是在hinge落刀好得多,蠔殼屑較細,容易亦較處理。

效果:

在Citysxxer買的蠔,可見蠔殼已爛,蠔身亦似有損壞


我第一次開的蠔,蠔殼完整,唯帶子位黏著上蠔殼的地方處理得不夠好

2010年10月21日

一篇介紹蠔的報導 ... OMG!

可能大家都有聽過,凡英文月份以"er"作結的,都是蠔的當造季節,即是說,現在開始了!
又要study一下各種蠔的口感特性了,於是今日以Eld Inlet開始上網找資料,再找到東方日報的一篇稿,真的令人啼笑皆非。

這篇稿是最近寫的 (10年10月19日),介紹了8款蠔,記者採訪了銅鑼灣某家的oyster bar,以為每款蠔都拍下照片,就實冇死,豈料當我依相中的蠔看,發覺介紹了8款,其中有3款記者都寫錯蠔的名稱。而有一款,我不太肯定,請真正的有識之士解答:記者寫的是"Fleug De Eaux" (中間的De,應要轉小寫),caption寫是什麼"來自法國的水中花" (多淒美的名字啊~~~),我正思考「花」不是"fleur"嗎?? 我看看照片,的確像是"fleug",但如果是蠔名或產地名,我又找不到 fleug de eaux;死心不息,查查法英字典,找不到"fleug"一字。我幾肯定"fleug de eaux"係錯!



記者顯然不是oyster fans,但我覺得報紙刊登了錯的蠔名,幾好笑 .... 其實我都有望多兩眼,究竟是新東西還是什麼 ... 好似N.Z. Rock 就被記者寫成"N.E. Rock"、Rollex寫成 "Rdiex" 其實我都不太為意 ...



還有Gillardeau變成了 "Gillardeace" ...

說明傳媒不能盡信,讀報亦需用腦:
東方日報 http://food.on.cc/dining/index.php?id=2374

2010年10月19日

無題

我覺得我寫的旅遊blog文太似旅遊稿喇 .... 欠缺自己感受 ... 遊記似乎愈寫愈少 ... 以前是為了讓自己留個回憶,現在好似為寫而寫 ...

Blog文兩邊都會upload, U Travel專寫旅遊,是有點稿 feel ... 這裡我什麼都寫 ... 至於個人網站 www.kcgotravel.com 會不定期更新,這個可算是我遊記的最後防線,留一點自己的感覺,不要讓其他的東西影響

U Travel Blog寫了頗多東西沒有po在這裡,好似埃及遊的文章,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...

生活愈見乏味,給我一些鼓勵好嘛 ...

2010年10月11日

著型D,著暖D,去玩雪![ 感受Columbia Omni-Heat技術]

上一次的法國之旅,行程敲定為幾個位於法國東部的邊陲城鎮,包括了意法交界亞爾卑斯山的滑雪勝地Chamonix、接著就是沿葡萄酒之路北上,德法交界的阿爾薩斯省 (Alsace);因為是春夏交接的時期,天氣不太穩定,加上要上雪山玩玩,出發前除做好行程外,適合各種天氣的衣物也成為我頭痛的一件事。

前天應Columbia之邀參加了一次體驗活動,親身感受「輕‧薄‧保暖」的新技術"Omni-Heat"。有趣的背景資料是,此技術原來由戶外太空毯反射物料所啟發,由Columbia率先研發出熱能反射物料,應用於保暖衣物上。外套裡面銀色的小圓點就是以上所講的反射物料,老實講,幾型!



平時去旅行,好少選擇一些嚴寒地區,不過,今次活動在香港一家俄羅斯餐廳中舉行,我們穿上Columbia最新的服飾,全副武裝:Omni-Heat外套、Fleece、保暖長褲、帽及耳罩,關進-20度攝氏的伏特加冰窖,同其他朋友玩遊戲~~ 攝氏零下20度的環境,身型屬細碼的我,身穿中碼的裝備都能活動自如,不過要我用手砌出"TRAVELER"一字時,就不得不除下手套,感受每粒冰造的字母的溫度 ... 遊戲完成!餐廳準備了熱騰的Apple Crumble,very nice!!

-20度攝氏的伏特加冰窖

適合旅行用的禦寒衣物,保暖自然是首要的功能,但透氣也是非常之重要的,否則出現「過熱」的情況也不是開玩笑的。我認識喜愛到外地行山的朋友,都是很注重這一點的。而我上次的法國旅程中,最高點Chamonix的 Aiguille de Midi有3800米,太陽正猛時有零度,不算太寒冷。但留了3天的雪山後,又要回到「凡間」,一件輕且薄的外套,配上較輕巧的抓毛fleece,是我們backpacker的絕佳裝備。

活動當日還有個mini catwalk,有4位model穿上最新最型的款式。當主持人介紹說「男model身上的所有服飾都係Columbia出品」,坐得最近主持人的我就說「吓?! 連legging都係?!」,主持人答「係!由頸巾、legging到鞋都係!」係型喎!

就係呢條 legging,另外有冇留意條頸巾係銀色反光架?! 好正!
但我覺得最適合我,都係呢款黃色底,有個mountain pattern的jacket,實用、薄身、影相又sharp!借問聲幾多錢??

靚女model時常望鏡頭,good shot!!

4位model

Blogger+model的大合照

活動中播出了加拿大奧運滑雪選手的訪問,說其質料輕巧保暖,比賽時少穿一點,表現提升又舒適。其實我們去旅行,輕便的裝備一樣很重要,你想想,我一手拿著一部大相機,另一隻手可能拿著本旅遊書,後面揹著兩支鏡頭,再加一支水,少穿一點,對我的遊興絕對能提升!

歐洲的滑雪場通常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3-4月開放,現在應要計劃行程了!

延伸閱讀:
北極光+ Columbia Omni Heat保暖技術
法國Chamonix上雪山觀白朗峰

2010年10月8日

下意識浮現,這座城 (下)

輕輕讀過一本有關城市的書,當中提到《伊斯坦堡:一座城市的記憶》一書,是一本作者身在伊斯坦堡大半生的傳記,背景是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,寫得最多的是Bosphorus和他居住的「帕慕克公寓」。

到過伊斯坦堡的人都知,Bosphorus是分隔歐亞的一個海峽,歐洲一邊有很多美好的建築,都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所有,也有著名的皇宮。50年代的伊市是個潦倒的地方,顯赫千年的名城有如作者的家道一樣中落,一路讀來像讀一個患有抑鬱症的人寫的東西,其中談他的身世、他的家人、他的經歷,書中篇章之間的關聯和舊照,我是感興趣的;牽涉很多譯名、地名和人名,令我提不起勁;提到什麼是「呼愁」(huzun),我索性跳過。

堅尼地城一帶,不是內地貴客會到的地方,格外不似香港。迎面碰頭的都是地道的人,我覺得我才是遊客。走在這樣的街,像有尋根、尋記憶的一趟:由地鐵的上環站走出地面,錯轉了一程電車,再步行至士美非,沿路向西走到域多利道,是一趟時光逆轉的旅程。那裡就是英國人於19世紀登陸香港的地方了。

天色漸沉,折返來到海旁,你看路牌指示「New Praya Kennedy Town」十分特別,令我想起第一次到好友倫敦市外的家附近的路牌。臨海一線的是簇新的海景豪宅「泓都」,海浪拍岸,我也曾在Bosphorus歐洲大陸岸邊的大宅欣賞過大橋,看過海浪拍岸。對面可看到昂船州大橋,這個角度看,似乎也宏偉得像連接歐亞兩個大陸似的。說回路牌,這一區除了盡是英國色彩的街名之外,我還發現「士美菲路」的路牌不是「Smithfield Road」,而是單字一個「Smithfield」。





堅尼地城的海邊有幾家各有特色的食肆挨肩並排,時正晚餐前,甜品店只有小貓三數隻,就鑽進去。

2010年10月7日

下意識浮現,這座城 (上)

我覺得我有天會寫一本好似《伊斯坦堡:一座城市的記憶》的書。書,一天讀了1/4了,是一個不錯的速度。人愈大,愈想把一些過去了的時光抓住。由懂事到現在,我成長中不同的空間,偶爾會浮現一些埋藏腦際之間,疑真疑假的印象,例如那個好像走過的方向,直覺是右邊的一幢大廈;例如電車轉彎時,車輪與路軌所發出的聲音,聯想出一個被電車軌包圍的空間。

我小時候曾有過一段很短的時間住在姑媽家,那時候姑媽會替我洗澡 (可想而知我當時真的很小),在廁所裡就能聽到電車轉彎慢駛時,所發出的聲音了。依稀得不知是真是假的印象,那裡的電車是「團團轉的」,應該是尾站吧。那裡好像是在海傍。那裡和嫲嫲舊居的距離,乘的士是不用跳錶的。

上星期日到了士美菲體育館打羽毛球,才發現原來開往屈地街的電車是不途經士美菲路的 ... 趕著上車,沒有看路線圖。由屈地街走到士美菲路,我開始懷疑我不在香港。那種還保留了一點點香港地方氣息的街道,還有路牌上的街名。我不肯定我是否到過,但我知道過世了有20年的嫲嫲舊居應在附近。自從她過世後,我就從未再踏足這個城 -- 堅尼地城。於是我就在祥香茶餐廳打給老豆,他記憶猶新的說出地址,是什麼「爹」什麼街的交界、是一幢71年入伙的洋樓 ... 收線後,我馬上用手機上Google Map,那個「爹」,應該是Davis Street 爹核士街。

那種磚紅色,那個幾幢大廈之間的空間,是我淡薄印象中的一部分。沒有再三確認,我認定是這裡。是哪一幢呢? 我只下意識走到右邊的一幢。現在正在翻新維修的一幢。

那種磚紅色

下意識走到右邊的一幢

待續 ...

2010年10月6日

幾隻外國唱片

最近發現一個blog,轉載了很多外國唱片的下載連結,我好像掘到金一樣!開心到震!
最近「原來」流行網上聽歌,我好像上了電一樣,上班時間也塞著右耳,聽聽「most popular」的外國歌,正!

下載了很多很多唱片,有很多是連名都未聽過的,發現是自己杯茶時,滿足感很大啊!

就介紹一下幾隻近期不錯的唱片:

1) B.o.B - The Adventures of Bobby Ray

以Rap為主,鋼琴伴奏,很多知名featuring歌手,如Eminem。
推介 Airplanes

2) HURTS - Happiness

音樂類型叫Synthpop,但我會簡單點,叫電子音樂。
初時以為是冷門之選,後來發現普遍的旺角唱片舖都有得賣,還有Kylie Minogue坐陣single作品 Devotion,應該跟風聽聽。

3) Bobby Bazini - Better in Time

一聽第一cut已經知道係心水,是類近John Mayer的Folk, Rock, Pop。
同John Mayer一樣,沒有什麼特別推介,水準平均,感覺一致,好feel耶!

4) Janita - Haunted

一直未見我愛的Pop Jazz,但聽芬蘭女歌手Janita就好似嗅到有丁點的Jazz, 且有好幾首歌都適合做配樂,如Haunted, Hopelessly Hopeful
不錯的!
推介:Out to Get You, Haunted